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鞴勰睿�⒉蝗賢�鮮齔J丁K�腔嶠�患夜�釁笠擋�ㄖ貧壬系母鐨陸舛臉煞峙洳還�凸�兇什�魘В�踔兩舛臉善笠導業奶襖貳�

以柳傳志做事的氣度,他顯然是想要突破這樣的困境。之間的可選項不在少數,比如嘗試著與一家有資本實力的金融企業合作,透過併購的方式稀釋掉聯想佔大多數份額的國有股份,並最終導向清晰的企業自然人產權體系。

但阻力看上去可能比計劃更讓人望而生畏。聯想的產權改革,必然要取得中科院、國資委甚至是更加高階的管理部門的一致同意,同時,還要接受主動併購企業的上級監督管理部門的認可。

某種意義上,這正是今日聯想不能迴避的困境,也正是我們要對柳傳志先生報以同情的地方。

柳傳志的忍耐力(2)

最近10年來,為什麼在完全自由競爭性領域發展的大量國有企業,紛紛完成了清晰的產權制度改革,聯想控股也一直在完全競爭的領域發展,但直到今天為止,其股權結構中,非自然人的國有股權還佔據主要位置?

為什麼諸如聯想這樣的中國企業,會在管理上大面積複製中國的官場文化?這包括了一定程度的個人崇拜、資訊不透明、員工的個人主動性和創造性缺失、資源內耗嚴重等等。

為什麼諸如柳傳志這樣老資格的企業家,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完全企業產權意義上的進步,而繼他們之後上場的新興企業家,比如1992年下海的一批官員和知識分子,如陳東昇、潘石屹、馮侖等人,不僅逐漸成為今天中國企業家的主流,而且比較圓滿地構建了合理的現代企業制度?

李鴻章曾經說過,若舊法有用,國家振興早已完成,何待今日?今天有一種觀點,中國企業30年來取得醒目成就,主要是開放國門,向西方企業學習技術,而大量國有企業的制度性建設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到位。到今天為止,國家能力驅動經濟發展仍然是我們的主要方法論,國有企業仍然是這個國家建設的主流。正是在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家一方面必然要堅持企業的市場化創造,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妥協。兩種路線之間,柳傳志和他的同行們備受煎熬,多少激情化為烏有。

站在柳傳志個人的角度,我們可不可以說,由於我們忽略了老一代企業家在產權意義上的基本訴求,因而最終導致了這樣的局面:我們有改革開放30年熱氣騰騰的經濟態勢,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外匯儲備,卻很難找到一家能夠呈現國家形象的大好企業。美國有通用、微軟,德國有大眾,日本有豐田,連韓國都有三星,中國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是哪個?是中石油麼?是聯想麼?

我相信柳傳志的煩惱就在這裡。他比誰都懂得這樣的格局形成的原因,但是以他的性格,以及他背後綿延不絕的文化,他最終只能選擇妥協和忍耐,以及忍耐的間歇掩飾不住的牢騷。

聯想的制度建設有點歪打正著

蘇小和:我是一個自由經濟市場言論的言說者,而你則是一個市場競爭和自由經濟的行動者。一直以來,對聯想我都有點抱不平。這麼多年來,聯想一直立足於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這種競爭不僅僅在國內,而且遍佈全球,但直到今天,聯想依然不是一個產權清晰的、完全的私營企業。它是一個股份制企業,國有股佔到大頭,這在制度上無疑會影響到創始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影響它的未來發展。為什麼會這樣?作為當事人,你怎麼解釋並解決這一現狀?

柳傳志:在中國,這些都得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企業創辦之時,如果國家投資20萬,那麼這個企業就會成為一個百分百的國企,而如果這個國企本身恰恰又屬於國家資源,國家進行了大幅度資金投入,那麼,這個企業的管理層、企業的技術人員想要實現個人持股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這個企業是以高科技企業性質起家,又屬於輕型結構,國家對它的投入很少,那麼企業的發展就得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什麼“是靠自己”呢?1984、1985年的時候,人們給民營經濟下了個定義,大概叫“四自”: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也是“靠自己”的內涵。這裡面最關鍵的一點是自籌資金,那為什麼叫自籌呢?那個年代,誰都沒有錢,企業要想發展都得自籌資金。。 最好的txt下載網

柳傳志的忍耐力(3)

在聯想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科學院只在創辦之初投入了20萬,之後再也沒有追加過投資,但企業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20萬,而缺口部分就得自己想辦法,包括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