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章 有人怕了
(第一更!八月開始,不求月票的話,就太不敬業了。所以,請大家用保底月票砸我把……)
俞恆敬是御史大夫,他既附言傅通的上奏,就意味著御史臺站在點兵這邊,表示他們願意對點兵事宜進行監察。
這對朱宣明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好不容易才有個官員出列,卻是贊同點兵的。他看著俞恆敬那雙深情的雙眼,恨不得戳瞎了它!
可是宣政殿中的情況,不會因為他的好惡而停滯。緊接著,侍御史房莘出列了。而這塊石頭,也不是朱宣明想踢走就提走的。
這個被稱為房頑石的人,聲音如石頭落地那樣硬邦邦的:“臣亦認為點兵可行。點兵和括隱一樣,對朝廷大有益處,可防止貪腐,可激濁揚清……”
房莘的話語冷硬,說出的道理卻是一條又一條,而且條條都聽著很對,頓時讓官員們升起一種想法:點兵,真是好啊!
不管是俞恆敬還是房莘,他們出列附言的原因都很簡單:他們想知道現在冗兵現象有多嚴重。
朝廷養兵,是為了用兵。冗兵最惡劣之處,不在於靡費朝廷資財,而是在於削弱軍中的戰鬥力!
他們擔心的是:士兵數量越來越多,朝廷軍需支付會越來越大,軍中作戰能力會越來越弱。一旦到了朝廷用兵之時,怕這些士兵會不堪一擊,到時候大定危矣。
就算沒有傅通這個上奏 ,俞恆敬和房莘都打算找機會監察軍中情況。
現在。趁著私兵這事,趁著傅通上奏,就是御史臺最佳的監察機會,不管皇上是否准奏,他們都不會放過此良機。
御史大夫和侍御史都觀點一致,作為監察機構的御史臺已經表態了,剩下的人會怎樣呢?
戶部尚書張龜齡也表態了,他是三皇子的岳父,知道三皇子與軍中聯絡甚深,背後有很多不能揚出來的事情。當然表示了反對。
只是。他的理由有些牽強,道點兵乃一項浩大的事情,若真的動起來,會影響正常朝事的運作。而且沒個一兩年便不能完成點兵。如此一來。極大損耗朝廷的精力和錢財,云云。
至於衛尉寺和兵器司的官員,則繼續一言不發。立志當木頭人。
傅通沒有想到御史臺的官員會附言,一時心情有些複雜。他知道朝廷不乏有識之官員,但是現在怕事怕勢的人太多了。點兵就是拿十六衛開刀,會大大得罪十六衛的大將軍,他沒有想到,會有官員敢不怕死,這麼快就站出來。
點兵,現在對朝廷來說,是極有必要的!雖則會耗費很多官員的時間心力,也會耗費朝廷部分錢財,但其益處也十分深刻長遠。
不能因為麻煩,就放任十六衛這樣下去,有病當治,有腐當剜,如此,十六衛才能康健正常。不然,就算士兵數量再多,最後都會不堪一擊。
想必,這些官員明白了這些,才會出列。 他心底,不期然地生起了一絲自豪,非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敢附言的官員。有這樣的官員,實乃朝廷之幸!
御椅上的崇德帝,看到御史臺官員的表現,心中十分滿意,面上也罕見地表露了出來。
當下,他嘴角上揚,說道:“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朕即位已十年,距上一次點兵快十年了。為了更清楚軍中的情況,查漏補缺,勘誤揚正,故朕有意點兵!”
先前,傅通在紫宸殿和他說的請求,就是點兵!其時他錯愕不已,意外傅通敢提出點兵,但覺得傅通的說法甚有道理,覺著點兵可行,便允了傅通所請。
經過這幾天的詳細考慮,他更覺得當時的允許是對的。此時點兵,對他這個帝王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點兵,是為查實軍中士兵、財物、軍械的具體情況,以便更清楚軍中的情況,最終目的當然就是摸清十六衛的戰鬥力。
與此同時,透過點兵,還可以知道各衛大將軍是否真的盡忠盡責,各種資財是否用到了實處 ,兵將的考核擢升是否循實,可有賄賂之事……
所以,在此時,他才會露出笑容,採納了傅通的上奏。
隨即,他還下了十分明確的指示:令兵部主理此事,令御史臺、戶部、虎賁軍協助。至於如何點兵、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這樣的具體事宜,當然是退朝後再議。
經此,眾官便知道皇上早有決斷,點兵勢在必行。或許,皇上早就想拿十六衛開刀了,傅通的上奏,只是給皇上一個由頭而已。
一時間,宣政殿官員的心潮起伏。西疆衛換將這個事情,已經夠意外夠重要的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