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影響證券價格的資訊均已在當前證券價格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說,證券價格的未來變化是無法估計的,以至任何企圖預測市場行情或挖掘定價錯誤證券,並藉此頻繁調整持有證券的行為無助於提高期望收益,而只會浪費大量的經紀佣金和精力。因此,他們堅持“買人並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無視投資風險而隨便選擇某些證券進行長期投資。恰恰相反,正是由於承認存在投資風險並認為組合投資能夠有效降低公司的特定風險,所以他們通常購買分散化程度較高的投資組合,如市場指數基金或類似的證券組合。
第六篇 股市游擊戰(3)
所謂主動管理方法,指經常預測市場行情或尋找定價錯誤證券,並藉此頻繁調整證券組合以獲得儘可能高的收益的管理方法。採用此種方法的管理者認為,市場不總是有效的,加工和分析某些資訊可以預測市場行情趨勢和發現定價過高或過低的證券,進而對買賣證券的時機和種類做出選擇,以實現儘可能高的收益。
(二)證券組合管理的基本步驟
組合管理的目標是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使組合的風險和收益特徵能夠給投資者帶來最大滿足。具體而言,就是使投資者在獲得一定收益水平的同時,承擔最低的風險,或在投資者可接受的風險水平之內,使其獲得最大的收益。不言而喻,實現這種目標有賴於有效和科學的組合管理內部控制。從控制過程來看,證券組合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
1.確定證券投資政策。證券投資政策是投資者為實現投資目標應遵循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準則,包括確定投資目標、投資規模和投資物件三方面的內容以及應採取的投資策略和措施等。
2。進行證券投資分析。證券投資分析是證券組合管理的第二步,是指對證券組合管理第一步所確定的金融資產型別中個別證券或證券組合的具體特徵進行的考察分析。
3.組建證券投資組合。組建證券投資組合是證券組合管理的第三步,主要是確定具體的證券投資品種和在各證券上的投資比例。在構建證券投資組合時,投資者需要注意個別證券選擇、投資時機選擇和多元化三個問題。
4.投資組合的修正。投資組合的修正作為證券組合管理的第四步,實際上是定期重溫前三步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構建的證券組合對投資者來說,可能已經不再是最優組合了,這可能是因為投資者改變了對風險和回報的態度,或者是其預測發生了變化。
5.投資組合業績評估。證券組合管理的第五步是透過定期對投資組合進行業績評估,來評價投資的表現。業績評估不僅是證券組合管理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同時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連續操作過程的組成部分。說得更具體一點,可以把它看成證券組合管理過程中的一種反饋與控制機制。
(三)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產生
1952年,哈理·馬柯威茨發表了一篇題為《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這篇著名的論文標誌著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開端。馬柯威茨考慮的問題是單期投資問題:投資者在某個時間(稱為“期初”)用一筆自有資金購買一組證券並持有一段時期(稱為“持有期”),在持有期結束時(稱為“期末”),投資者出售他在期初購買的證券並將收入用於消費或再投資。馬柯威茨在考慮這一問題時,第一次對證券投資中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正規闡述。他注意到一個典型的投資者不僅希望“收益高”,而且希望“收益儘可能確定”。這意味著投資者在尋求“預期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追求“收益的不確定性最小”,在期初進行決策時必然力求使這兩個相互制約的目標達到某種平衡。馬柯威茨分別用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的方差來衡量投資的預期收益水平和不確定性(風險),建立均值方差模型來闡述如何全盤考慮上述兩個目標,從而進行決策。推匯出的結果是,投資者應該透過同時購買多種證券而不是一種證券進行分散化投資。
(四)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發展
在投資者只關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的假設前提下,馬柯威茨提供的方法是完全精確的。l963年,馬柯威茨的學生威廉·夏普提出了一種簡化的計算方法,這一方法透過建立“單因素模型”來實現。在此基礎上後來發展出“多因素模型”,以圖對實際有更精確的近似。這一簡化形式使得證券組合理論應用於實際市場成為可能。
早在證券組合理論廣泛傳播之前,夏普、特雷諾和詹森3人便幾乎同時獨立地提出了以下問題:“假定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