旯鄣骺鼐塗�冀羲躋��灰��羲鹺螅�骼嗷�咕臀薹ù右�寫�罨蛉謐誓眩揮謔槍墒芯橢揮邢碌��2007年下半年的投資過熱;中央開始宏觀調控;緊縮銀根;央行不停地提高存款準備金;結果是2008年股市、樓市大跌。
我國政策週期執行的總體特徵。
第一個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計劃時期我們客觀地說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尤其是計劃經濟從1955年開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政策的力度非常大,歷史資料有一個規律,感覺到有一個指標非常的重要,基本建設每年的增長率,或者是固定資產的增長率,外延不太一樣,但是圖形基本一樣,我們發現了這個指標對經濟影響非常大,但是在計劃時期這個指標就直接體現著中央的政策力度,為什麼呢?計劃時期中央宏觀調控是什麼呢?貨幣政策是弱化的,因為當時的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它不是真正的銀行,是出納結算中心,當時計劃時期主要是財政政策,直接體現著宏觀政策的力度,直接發揮著影響。經濟基礎建設投資迅速的擴張,整個當年的社會經濟就好像吹進氣的氣球,整個熱氣騰騰。積壓的水泥、積壓工地、全面鋪開,整個市場好像也非常的繁榮。經濟過熱的第二年,這個指標就迅速地回落,而且只要增長率回落,第二年的經濟就好像洩了氣的氣球,繁榮景象馬上就看不到了。不僅如此,全國各地扔了一大堆鬍子工程等等。我們研究的重點在計劃時期,用這個指標來替代政策的力度,政策指標大起大落,實際上跟當時的政策密切相關。
第四篇 股市看得見的手(3)
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初期至1992年。
改革初期也一樣,為什麼小幅波動呢?是因為與政策有關的宏觀調控的重點發生了改變,撥改貸,逐步終止撥款。到了深化改革時期銀行大權獨攬,當時全國大範圍的調查,找到了1000個大企業老總,問那些老總,你們沒錢了找誰?異口同聲說找銀行,企業找財政,財政沒錢了,銀行權力越來越大了,所以整個宏觀調控的中心,都擠在了銀行,在改革時期特別是深化改革時期,整個國家的宏觀調控重點發生了轉移,所以在改革時期特別是深化改革時期,動用了貨幣手段,透過貨幣政策調節,所以銀行權力不斷地擴張,有很長一段時期,銀行自我感覺很不錯,實際上它沒有想到權力不斷擴大的同時,背上了很多不應該背的包袱,承擔了很多不應當承擔的責任,比如說它承擔了財政部的一些責任,企業的包袱不應該它背,它卻背上了,隨著企業放款放了幾年,很大的金融風險就是不良資產,放款給企業就收不回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銀行風險,而且這個風險逐漸顯現,逼到最後不行了,就分開上市,整體上市。實際上不僅如此,這種宏觀調控模式,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短期行為。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人眼光都是很短淺的,不只包括股民,老闆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普遍的短期行為呢?其中的一個深層原因,在於商業銀行它給企業放貸,它主要在貨幣市場運作,中國的資本市場不發達,它給企業貸款很多都是短期性的貸款,長不過三兩年,企業拿到貸款以後,為了在短期能還本、能付息,怎麼辦呢?在投資專案的選擇上,只能是什麼東西在市場上賺錢,趕緊上馬趕緊賺錢。所以這種狀況決定了企業投資行為的短期化。
第三個階段是1992年至2002年。在1992年小平講話的春天,中央決定搞市場經濟。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政策是逐漸放鬆,利率是不斷下調的。到1993年後政策才不斷收緊,1996經濟年軟著陸成功後,貨幣政策才又顯現出逐漸趨松的訊號;從1996年後政策就是以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為主,政府加大投資力度,一直是加油門。因此,從1992年到2001年中國股市總體上一直是上漲趨勢。但是由於民間投資沒有調動起來,沒有跟進,再加上1997年東南亞經注危機對整個亞洲經濟的影響,中國經濟並沒有快速啟動,直到2003年全球經濟開始復甦,亞洲經濟也從1997年的金融風暴中開始復甦時,中國經濟才開始快速增長,結果又出現了區域性投資過熱的現象。總的來講第三階段中國的經濟政策是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
從2003年至2013年可以說是第四階段(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向真正的市場經濟過渡,中國經濟可以形成每10年是一個大的執行週期規律)。對於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應該是可以預期的。政策週期的執行將會越來越向市場化的調控過渡,其規律性和透明性將會越來越明顯。
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