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伸展性。

創新思維面對的是廣闊的世界,擁有創新思維的人很少固步自封。相反,他們總是能夠從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不妄下定論。創新思維者往往會將古今中外的可參照物都聯絡起來,透過比較來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在判斷是非之時,創新思維者不會單純以書中的結論、經驗,或以個人思維作為標準,而是綜合多種思維之長,創造出適應新變化的新標準。

(5)創造思維具有綜合性和概括性。

人們在吸取了前人智慧的精華後,透過將這些智慧重組和,形成了有別於這些智慧的新思維。因此,創新思維的產生過程是人們綜合大量的概念、事實以及觀察材料,並把這些綜合材料進行抽象總結,透過概括,形成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的結論以及體系的智慧重組過程。如果沒有對這些智慧的綜合,就沒有創新思維的產生。

創新思維的綜合性,表現為“智慧雜交能力”、“思維統攝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的綜合。智慧雜交能力就是將前人智慧精華吸收後巧妙重組,形成新的創造性思想;思維統攝能力是將收集到的大量綜合性資料進行科學的概括整理,從而使形成的概念和系統能夠客觀準確地反映客觀真理;辯證分析能力是透過對客觀事物細緻入微地觀察和剖析,找出最能反映該事物本質屬性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事物發展的規律。

第二,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觀察分析問題時,能夠迅速、準確地抓住問題的要害,看清問題的實質。創新的根源在於問題的出現。縱觀歷史上那些擁有創新能力的人,都能在特定領域發現問題。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人一般都擁有較高的資質。領導者可以透過置身於創新的環境中,透過對他人洞察力的領悟來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第三,預見力。

預見力是指對事物發展趨勢有著超前和準確的預見性,能夠在事物發展事態明朗之前準確掌握髮展趨勢。創新不是一種主觀任意的行為,它是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是最有可能變為現實的一種對未來關係的推斷。如果不能準確判斷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趨勢,那麼創新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把握機遇的能力。

機遇無處不在,但機遇也總是稍縱即逝。只有在機遇來臨時能夠準確把握住它的人,才可能成為創新型領導者。

第五,決斷力。

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一定會有迅速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有準確權衡風險、利害、壓力等問題的能力,有當機立斷的魄力和膽識。領導者的決斷力體現其堅強的意志力、創新需要領導者的這種決斷力。但決斷力不是武斷,是建立在對事物準確清晰的認識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機遇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

第六,應變力。

客觀事物具有複雜性和變化性,領導者即便有很強的預見能力,也無法將事物發展變化的所有可能性都預見到。偶然性是必然存在的,突發事件更是在所難免。因此,領導者必須要具備處變不驚、隨機應變的能力,在危險來臨或者變化產生時,可以隨時根據客觀實踐來做出應對。

第七,識人力和推動力。

識人力是領導者對人才的識別和任用能力,再高明的領導者也無法僅憑一人之力而推動組織向前發展,組織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領導者知人善任地對待人才,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發揮他的內在潛能,這也是在任人方面做到了創新,是領導者具有創新能力的一大表現。推動力是領導者激勵下屬實現創新的能力。這種推動力是指領導者透過對下屬的感染、吸引、號召或者影響,透過推進下屬的創新思想,鼓勵創新行為,達到提高創新的能力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領導者的創新力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在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上,也只有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夠提升其領導力,提高其創新水平。

3。創新者要敢為天下先

自蔡元培先生1919年擔任北大校長以來,他大力宣揚“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思想,銳意創新,開創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河。在蔡元培先生的帶動下,北大涌現出了很多鼓勵創新的教師。

陳獨秀先生在北大任教時,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向學生宣揚政治、道德、學術以及思想方面的革新,鼓勵青年要勇敢地探索、創新。李大釗在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對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了廣泛地宣傳,主張在中國大地上掀起社會主義運動。胡適先生在北大擔任哲學教授期間,提倡用簡單的白話文來代替晦澀難懂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