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10。○?西安兵馬俑,連戰緊緊盯著一個兵俑的臉。

。 想看書來

清涼寺邊的祖母墓(1)

資料顯示:連戰祖母沈太夫人,字少雲,祖籍東北,出身臺灣富商之家,比連戰祖父連橫大4歲。沈家是臺灣望族,世代經商。沈少雲是家中長女,明詩習禮,是典型的賢淑女子。光緒23年,連橫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俄文時,曾經奉母命返回臺灣,與沈少雲成婚。祖父母的婚姻算是典型的“包辦式”婚姻。

數十年後,連橫外孫女林月文曾撰文講述過連橫與沈少雲之間的這段婚戀往事。據林月文回憶說,外祖母沈少雲雖是舊式婦女,但知書達理,十分理解有著遠大抱負的連橫。這也是連橫婚後能孤身遠遊的重要原因。那時家中事務主要依靠沈少雲操持,她肩負起慈母嚴父的雙重責任。林月文的文章中有這樣的描述:沈少雲雖生得小巧,看似柔弱,但她始終是連橫的精神支柱。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賢惠而堅強的女子,連橫才能有充足的時間四處遊歷、蒐集歷史資料,最終於1917年脫稿完成《臺灣通史》。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好女人。連戰的祖母就是這樣一位好女人的代表。

據林月文撰文記載,連橫在外期間經常賦詩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之情以及深深的愛意。其中有兩首詩頗能代表連橫當時的心情:“男兒鑄史女繡詩,武公之子乃爾奇;賴君為母兼為父,晝課男兒夜課女。”“天涯落拓誰知己,第一鍾情是少雲。”

1936年6月,祖父連橫因病於上海逝世。為了不讓母親一個人過於孤獨,連震東把母親沈太夫人接到西安奉養。三年後的1939年,沈太夫人過世,葬於長安縣南鄉清涼寺北。當時連戰只有3歲。

“連戰的祖母怎麼會葬到這荒涼的清涼寺遺址附近?”我有些納悶。後來聽人介紹,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1939年至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期間,為了躲避日軍對西安的轟炸,當時擔任國民黨西京籌委會秘書的連戰父親連震東,曾搬到清涼山腳下的鄉村暫時居住過一年。後來聽村裡人回憶說,連戰祖母是位心地十分善良的老太太,在村裡居住時,每年都要讓連戰的父親出錢給當地人分發稀飯和饃饃等,有時連續發幾個月。除此之外,老太太每天都要走到附近的清涼寺敬香。臨終時,老人家表示,希望將她葬到神的旁邊,繼續為神敬香。於是連震東就順了母親的遺願將她安葬在清涼寺旁邊。

有媒體曾經採訪過連戰家當時的老“房東”、80多歲的孫紹信老人。老人介紹,2003年,他家修蓋新房,拆掉祖屋。當他得知連戰回西安訪問後,十分後悔,“要知道就不拆了,讓他看一看童年的生活。”據說孫老先生還透過媒體發出了私人邀請,希望連戰回家敘舊。

1949年前後,連家人先後離開大陸到臺灣,只留下祖母墓孤孤單單地留在清涼寺荒涼的雜草之中。歷經60多年的滄桑歲月和時代變遷之後,連戰祖母的墓地最後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這不得不提及一個名叫李景祥的人。作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西安市委員會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主任的李景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他和同事們,足足用了兩個月才找到了連戰祖母的墓地。

據李景祥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2002年清明節時,臺灣陝西同鄉會秘書長張佐鵬受連戰委託來西安拜祭祖母墓地,但沒有找到地方,便委託李景祥等繼續尋找。因為聽說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轟炸西安時,連戰父親連震東曾把指揮部搬到城南。於是李景祥就和同事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到城南,專門找###十歲年紀的老人打聽,還專門召集八十歲左右的老人開會,請他們幫助共同回憶當時的情況。此後終於得到線索:當時連戰父親將指揮部搬遷到清涼寺附近,而在清涼寺旁好像有座墓,旁邊還有個磚瓦窯,但不知“文革”期間是否遭到破壞。

李景祥一行立刻趕往清涼寺,並在該寺圍牆外西南方向發現了連戰祖母墓地,墓碑上還有連戰的小名。聽寺裡的老和尚說,1988年到1990年期間,曾有臺灣那邊來的人悄悄來修過此墓,建了圍牆,還安了小鐵門。

清涼寺邊的祖母墓(2)

找到墓地後,李景祥立即透過臺灣陝西同鄉會,將墓地、墓碑等照片轉送到連戰手裡。為了表示感謝,連戰還將自己和張佐鵬的合影寄給李景祥留念。

安息在清涼寺六十多年的祖母,終於等來了孫子的祭拜。這是連戰一家60年來第一次到祖母墓地拜祭。長眠於此的老人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