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話說,是“抓槍桿子”。政工班第一期學生甫畢業,中央宣佈,成立“青年軍總政治部”,經國是主任,總部且設在中央幹校內。軍政部依國軍序列,編為八個師,'8'各師設政治部,政治部第一科(管組織、訓練),科長和團教導員悉由幹校研究部第一期學生擔任。師政治部主任,不用說,是經國遴選,上級任命的自己人,包括現在臺灣的報業鉅子餘紀忠(二0三師),司法部次長範魁書(二0八師)在內。
蘇聯的黨的表制度,北伐時期一度在國軍中移植。
一九二七年,國共分裂後,名存實亡。相隔十五年,經國把它重建起來。一則,他駕輕就熟;二則,他對這個制度的功子,深信不疑。推行開來,黨指揮槍,那末,就是他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認真地實施政治訓練,規定上政治課二至四小時,各師聘專任政治教官,強化思想訓練。
公開的口號如:
“青年軍是青年的革命武裝學校!”
“青年軍是國民革命的生力軍!”
“青年軍是實現三民主義的先鋒隊!”
“青年的胸膛就是祖國的國防!”
秘密地,通令政工人員,向全軍上下“灌輸中心思想”;“必須絕對效忠最高領袖蔣委員長”。
政工既是首腦,經國等於掌握了全軍靈魂。加上青年軍沒有實際的統帥,各師師長樂於臣服,他已是實際上的統帥。
照青年軍成立的原意,入伍三個月訓練結束,隨即進入實戰訓練,進入第二線,準備隨時增援第一線。經國介入,性質變了,作用也變了。
本來命名“青年遠征軍”,那是要歸陳誠、羅卓英指揮監督,經國把它自立門戶,於是“遠征”兩個字悄然失蹤。
訓練期滿,延長訓練,蔣先生有私心,經國的嫡系部隊,“不到犧牲關頭,絕不輕言犧牲”,直到日本投降,這八師部隊,仍駐原地。沒有“遠征”過,更沒有向日軍放過一槍。
抗戰勝利前夕,國府受美國的壓力,談判簽訂《中蘇友好條約》,經國受命,擔任宋子文的隨員,後調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辦理對蘇外交(下章將予詳述)。此處續談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