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部分

軌,來策進國家民主憲政。”轉瞬十年,經國的話,究竟實現了多少?有目共睹。如仍以“非常時期”為藉口,反對開放“報禁”、“黨禁”,怎不令人懷疑他的真意所在?有生之年,則民主難期,憲政難期!

北京的和談攻勢,只要臺灣和大陸的離的現狀存在一天,中共當然不會放棄此項努力。蔣經國總統不予理睬,亦在吾人意料之中,和的關鍵,在權力之爭,其餘都屬次要。

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不可能放手臺灣,北京不可能用兵,對峙如舊,但仍將是不和、不戰的局面,雙方在經濟和其它領域中,繼續其和平競賽。

註釋:'1'Robert Martin .U.S。 News&World Report; Dec 。2; 1955。

'2'卜少夫著《蔣經國浮雕》,香港《新聞天地》,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九日,第8頁。

'3'同'2'。

'4'Allen Whiting“Mystery an of Formosa〃; Saturday… Even…ing Post; March 12。 1955。

'5'司馬桑敦生前告訴筆者,他是在漢城聽魏說的。

'6'香港《星島日報》,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日。

'7'許俾雲文,一九八四年元月洛杉磯《國際日報》引用。

…………

後記

經歷若干陣痛,《蔣經國傳》終於平安降世。

全書1-15章,大致和一九七五年的版本相同。兩相對照,當會發現我用過很大的工夫,添進很多新的資料重新寫過,如《教育長、主任》和《戡建大隊》兩章,舊書里根本找不到。

盛嶽著的《孫逸仙大學和中國革命》(一九七一年,甫行出版),我埋首疾書時,尚聞此未聞。蔡省三、曹雲霞夫婦著的《贛南懷舊錄》和《蔣經國系史話》,紛紛於七十年代後期出版,比《蔣經國傳》舊版問世遲了五年。

杭州出版的文史資料《蔣介石先生一八八七-一九二七》,為了解經國先生家世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史料。幸從香港《鏡報月刊》中,獲得一些片段,糾正了過去許多錯誤的傳統,但尋覓原書的努力,卻並不順利。

經國的俄文名字尼古拉,和英法聯軍時候沙皇的駐華大使Nikolai Lgnatiev同名,當然,那是一種巧合,據蘇聯人說,尼古拉這個名字非常通俗,但在竇奠安(Tillmun Durdin)的文章發表之前,則一無所知。

資料收集,本來不易,嚴謹的作者,鑽進檔案室,故紙堆裡,經年累月,皓首窮經,如吳晗的《朱元璋傳》,羅勃·麥西(Robert K。 Mussie)的《尼古拉斯和亞力山大》(Nicholas and Alexundeu),所閱讀過的書籍,引用的參考資料。如非窮數載之功,潛心鑽研,出產的成果決難如此紮實。

很慚愧,處我過去和現在的環境下,力不從心。也許,久遠的將來,亦難如願。

我曾經想去蘇聯,從第三國際的檔案中,為本書一些史實上的疑點,尋搜確切的答案。真正負責任的史學作者,亦該如斯,但只是想想而已,一來,蘇聯當局不可能那樣慷慨,二來,我也沒有那種財力。

從15章開始,是經國到臺灣的一段。凡是五十歲左右的讀者,對書中所敘述的故事人物,大都熟悉,因此,有親切感。可是,距離太近,著筆反而不易。

(1)很多史料,因經國尚健在,尚當權,參與的當事人,明哲保身,不願招攬是非,或有利害關係,多半持觀望態度,暫時按兵不動,如一位當年參與孫立人戎幕的xxx,提到孫將軍被黜事件,馬上效金人三緘其口,可靠的信史,得來不易。

(2)和上列情況相反,小道訊息特多,而且,人言言殊,言之鑿鑿。貿然引用,違背作者的初衷,棄而不顧,讀者失望。

舉例如毛人風去世這件小事,我引用《程一鳴的回憶》,說他因療病的,但Y君和毛公子相識,指系打麻將時,摸清一色,過分興奮而心臟停止跳動,經過再查證,X將軍在毛死前,曾往病榻前探視,Y君的說法只好推翻。

好幾個高手.指陳十五章後,有鬆散現象,我自己有同感不如《孫立人乓變芬一章,除以官方發表的九人小組的報告作基礎,檢查事件真偽,再無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連巧婦的手藝也沒有,那就難上加難。

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