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9部分

原料,比如稻草、稻殼、竹子、枝條等。當然,這樣的都被製成低溫炭,充當燒石灰和普通鍋爐的燃料了。

徐前明曾對李子強董事說:“滿足吧,你。在那面的世界都是用劣制煤燒製水泥的,掛窯掛得厲害。幾天就要停爐清除一次,很麻煩。咱們這兒啊,是用優質機制炭,灰分極低……不過我怎麼看怎麼覺得我們都是敗家子兒,這水泥得賣多錢一噸能夠本兒?”

李子強董事大手一揮,說:“你可別學河口基地的那個宋董,我看他越來越要往地主老財方面發展了,手頭有東西總是先攢著攢著的,備用備用的。哪裡像伍董那樣,一句話,使勁霍霍去吧。多幹脆。”

這套機制炭裝置是李子強董事強行從宋士達董事那裡要出來的。計劃書上本來是安排河口基地供應木炭,一直堅持到臺北地區能供應煤炭為止。

可是臺灣北部地區傳來的資訊說,那裡的荷蘭人是有一千多,但合格的勞動力不足二百。

這可就太氣人。

李子強董事當時就洩氣了,完了,我要的煤不可能現在送來了……

感謝yezhongye、美樂芝、酒後不亂性、jiangsong、tfhy5523、過過吧六位朋友的幫助和鼓勵,現在均訂終於達到一百人了,真好。

歡迎新朋友天醫星君的到來。

第一百零五章 你們為何來得如此之晚

穿越者們在插秧,明人農民們也跟著歡喜,他們一大幫子人在機耕路上手舞足蹈起來。還有人高叫著穿越者們聽不懂的話,還一套一套的。有人笑,有人哭,真有意思。

原來大田裡修這樣的路是給那個物件用!早說啊,一開始讓我們糊里糊塗的。明人農民笑得開心,哭得有趣,好像那插的稻秧都是他們的一樣。不過也別說,這裡面還真有人家三成呢。

但是,這三成可不好拿。

他們明人農民也為那大田付出了心血。機耕只能解決水田田地的基本面,人工方面的收尾工作也很重要。一些小石子和硬質土塊無法機械化處理,只能他們上了,當然這時候的工作強度要小了很多。

等這批秧苗完活後,漢唐集團的人對明人農民說過,後面還有幾批,直到把開出的水田都插完。一切活兒還得照樣重複好幾遍。

明人農民們對此表示淡定,農民的活兒本來就是萬萬年,一天到頭都要忙!

不過這一次和漢唐集團的人一起勞作還不算太累人。真好,每天還有馬票拿。

忙完這些,他們還得去土豆地、地瓜地、玉米地忙活。最後還要集體去甘蔗田裡對付那些宿根,打壟和松蔸都是很累人的活兒。不過比起這活兒,在其它的田地裡平整和起壟,也輕快不到哪去。

土豆、地瓜、玉米也和水稻一樣,高產的種子配上當地的原生種一同種植,不過讓明人農民感到新鮮的是,他們看到這幾樣物件也正在新開出的秧田裡育秧。

他們認得出這幾樣品種,只不過把玉米叫番麥而已。

如果不干涉歷史的發展,從這些外來物種的稱號上,我們可以看明人大陸上的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心態變化:

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的。

如果不是穿越者們的到來,用不著我多說,大家可以看出明大陸人的民族自尊心是怎樣一步一步變化的。

漢唐集團的建國安董事說現代高產種和古代原生種搭配種植,效果最好了,那就是最好了。誰也沒有懷疑過。

其實穿越者們帶了螺旋起壟刀,開溝扶壟器和旱地刀等工具,但是他們計算了一下,這樣的活兒還是用人工合適一點。

新港社投靠的較早,可以置換出一些明人農民去幹地裡的活兒。穿越者們則省了柴油。小氣樣子吧。

順便說一句,荷蘭人把土豆和花生帶到臺灣後,當地人把土豆叫做荷蘭豆,卻把花生叫土豆。穿越者們來了後,強行都給改了過來,還好,此時這兩樣還不算普及,等以後臺灣的明人叫習慣了,改口可不容易。又是個潛在的障礙。

當然,目前還是以水稻種植為主,其他的往後面排。臺南真是個精華之地,種什麼都可以,節氣的問題不用太考慮。

在計劃中,穿越者們把第一步目標分成兩期。

前期,先建成一家敞開式育秧工廠,利用現有的條件來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控制、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