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長的眼淚潸然而下,在他心目中,侯德榜先生的聯合制鹼,現在終於可以開始了。

在這期間,楊友行秘書多次深入基層採訪,與各個行業的技術員和勞動者親切交談,常常是不怕髒也不怕累,廣大技術員都讚揚他是技術員們的好秘書……技術員們紛紛表示,如果漢唐集團在他們有生之年能搞出網際網路來,楊友行秘書還寫網文的話,他們堅決不看盜版!絕對給個全訂閱!!

技術員們的許諾也把楊友行秘書感動壞了,用心寫下了一篇長篇通訊。

題目如下:

永遠前進中的氮肥廠

在臺灣布袋鎮的山區,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小化肥廠。

每天廠門口車水馬龍,人歡馬叫,集體農莊的農民們從幾十裡甚至百里以外,趕著大車來到這裡拉化肥。

這就是布袋鎮化肥廠氮肥分廠。

幾年來,這個廠的廣大工人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金手指精神,堅持勤儉辦工廠,使這個廠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地不斷發展,現在已經能夠年產一千多噸合成氨和一千五百多噸硝銨,為支援臺灣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

自力更生地把氮肥廠辦起來

1650年,化工部侯致本廠長懷著迅速改變臺灣地區農業生產落後面貌的願望,強烈要求興建氮肥廠。

在有關兄弟部門的支援下,這年七月,來自全集團許多單位的三十幾個技術員,肩負著漢唐集團的委託,開始了興建氮肥廠的戰鬥。

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搞過化肥專業工程的,雖然在他們的面前擺著很多困難,但是他們毫不畏縮!

正當他們動手興建氮肥廠的時候,有人卻說:“化學工業不好搞,裝置要耐高溫高壓,生產時易燃易爆易中毒;化肥廠更是電線如神經,管道賽血管,目前條件差,咱們恐怕幹不了;要尊重現實,不能亂開金手指。”

還有的某某小組成員給惡語,說這是扯蛋。

建設氮肥廠的技術員們頂住了這股冷風,成立了技術研究小組專門研究。

不懂裝置構造,就上資料庫裡查;不懂工藝流程,就拿起皮尺,自己實際動手測量出資料庫裡大型裝置可能有的尺寸,看看人家是多粗多長,再按一千二百噸規模的比例來縮小;沒有配件材料,他們不是張開口袋向漢唐集團要,而是撒開人馬到紅星工業區裡去尋找廢舊鋼材,甚至自己加工配件。

他們僅僅憑藉著自己設計製造的一臺小鑽床和兩臺車床,就自己動手造起裝置來。

不是說化肥廠“管道賽血管”嗎?

他們偏要自己動手造。沒有現成的鋼管,他們就造了一臺土卷管機,把挖過窟窿、打過補釘的廢鋼板經過嚴格挑選,卷焊成一米一節的管子。他們用這種方法,高質量地安裝了全部水氣管道。

不是說化肥廠“電線如神經”嗎?

他們偏要修舊利廢,用土辦法建設起密如蛛網的空中和地下的輸電線路。

一條三十米長的地下耐酸電纜,通常要在絕緣線外邊加上塑膠保護層,他們沒有這些材料,便選用了陶瓷管,排列在地下,同樣起到保護電纜的作用。

不是說“亂開金手指”嗎?

他們偏要在富於創造精神的同時,又腳踏實地幹。

原先提供給氮肥廠的一座六米高、十幾噸重的熱交換器,內部經過測試,要重新裝配有四層隔板和三百六十三根鋼管。

他們原計劃要等著紅星機加工廠來加工,但是紅星機加工廠說他們需要等四個月。

他們說:“我們搞小化肥廠,是跟種種邪惡勢力爭速度,別說四個月,四十天也不能等,現在只有一條道——自己幹!”

於是,他們按照資料庫裡的資料,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仿造,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重新改造好了熱交換器。

這支隊伍既是設計、製造人員,又是工程安裝隊伍。

他們進行安裝時,有時安裝圖紙與實際不符,就用黃泥、鐵絲、木塊做成塔罐、管線的模型,然後拿到工地上,一邊討論、一邊改進、一邊安裝;沒有起重機械,就靠著三盤絞磨,幾根吊杆,爭分奪秒地進行工作。

等到1653年一期完工,當年就生產了八百噸合成氨!

把成績作為繼續發展的新起點

氮肥廠投產以後,一年到頭廠門口車馬絡繹不絕,農民們披星戴月從幾十裡、幾百裡外趕來拉化肥。

這個廠的廣大技術員看到農業生產上這樣需要化肥,深深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