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陵,仍被追及,只得回頭奮戰,兵潰被殺。景駒逃至梁地,也為亂民所殺。
項梁收並秦嘉及景駒殘餘集團,楚軍自此全歸項梁節制,成為抗秦軍最龐大的一股力量。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說真正懂得“道”之理的人,就如同水一般,它不但可滋養萬物,而且柔弱不爭,完全順乎自然,蓄居於低處,包容一切人們所厭惡之物。水的這三種個性,是完全合於自然之道,所以智者樂水,能深深領會這種道理者,便也最接近“真道理”了。
水處卑下,如同有道之人的謙虛處下。其性柔弱,遇方者方,遇圓則圓,沒有個性,反能表現出最大的可塑性,因而對任何萬物都是有利的。因為它從來不爭,所以也不會招致任何怨尤。
秦王朝的制度,嚴密地由上而下控制,但缺乏下階層的基礎,因此一旦由最低層爆發抗爭,整個制度便立刻崩潰。陳勝的力量其實不大,他的迅速成功,其實是由於秦王朝的組織太脆弱。
但陳勝似乎並未發現他的力量在下層,因而成功後便立刻擺出君王姿態,既不謙下也不容眾,盡反了“水”性的特色,也使這股力量形成沒有多久,便也陷於頹弱和崩潰。
章邯所編組的驪山眾,反更合乎居下的“水”性,這股原本是秦王朝系統中最無權、最卑下的群眾,甚至喪失了最基礎的自由。但這股力量卻也最具有凝聚力,所以雖缺乏嚴密的組織,但仍能在最短期內發揮其力量。
反觀各地的義軍則陷入自封為王而相互爭戰的場面。陳勝本身的陣容,便因爭權而由內腐化,創業最親密戰友吳廣也死於陳勝所默許的軍變中。“爭強”使義軍的向心力瓦解,各股小勢力紛紛奪權,同床異夢,使陳勝本身的體系也立刻崩潰。
李良、武臣、陳餘等各懷鬼胎,秦嘉也立景駒為王,充分顯現義軍中缺乏有“氣度”的領袖。
項梁的審慎,雖比其他的義軍領袖較顯得穩重,但他好鬥的楚人本性,仍使他無法整合其他叛軍,能加入其麾下的只屬楚地的小股義軍而已。
黃石老人對張良的教導和啟示,無疑便在於水性中的謙下、柔和及不爭,要他忍得住眾人所無法接受的恥辱,由此來觀察張良的領袖風範。
“太公兵法”的精華在柔弱勝剛強,其中的道理也在“水性”。張良將這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