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必斷然以大義示之,使天下臣民皆知道作臣屬的道理,不忠於職責的天地不容,懷私結恩的,即使對自己有利,仍是違反公義。
“殺一人而千萬人為之驚懼,這樣的決策必經過審慎思慮,眼光何其遠大,子孫能享有四百多年的天祿,也是有其道理的。”
婁敬、張良議論遷都關申
婁敬是齊國人,後來因功被劉邦賜以劉姓,故又稱為劉敬。
劉邦即帝位時,婁敬在隴西一帶駐守,負責和異族之貿易工作,因此對邊疆防務及外交事宜頗有心得。
他特別由邊疆到達洛陽(時雒陽已正式改稱洛陽),經由齊國人虞將軍的引薦而拜見劉邦。婁敬穿著簡單的塞外羊皮衣,虞將軍要求他換件華美的朝服入宮。
婁敬卻表示:
“臣衣帛,便以衣帛晉見,衣褐.便以衣褐晉見,保持我本來面貌,不願欺瞞天子!”
虞將軍只好將此言轉告劉邦。劉邦一向也不喜歡虛偽的人,因此覺得婁敬有意思,便召見之。
婁敬請問劉邦:
“聽說陛下有意以洛陽為京城,想必是要追隨周王朝的興隆情勢吧!”
劉邦也坦白表示:
“的確我有這個想法。”
“陛下這種想法,其實有相當的危險性。”
“哦!這又怎麼講?”
“陛下取得天下和周王朝在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周王朝在建立以前,其領袖后稷受封於部邰,積累恩德及力量,長達10餘世,至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時,'奇/書/網…整。理'…提=。供'力量已非常雄厚,所以才能乘殷商混亂時,攻滅殷紂王而成為天子,但他們的京城仍設於關中的鎬京。
“一直到成王即位,周公為宰相,才有經營洛陽之議,以洛陽位於天下之中,諸侯由四面八方納貢或入京述職,距離相當,交通方便之故也。
“但經營洛陽最危險的是,得到支援很容易成為王,不受支援時則很容易遭到亡國。以周王朝強盛時,天下和洽,諸侯、四夷莫不賓服,貢禮及述職都做得非常努力。等到周王朝衰頹後,天下諸侯不再朝貢,周王朝也無法要求他們,這並非周天子德行不厚,而是形勢力量太弱了。
“今陛下起義豐沛,以蜀漢為基地,平定三秦、和項羽大戰於滎陽、成皋間,大戰70、小戰40,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屍骨於原野中者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人民的傷害似未療愈,卻要模仿週五朝的成康盛世而定都洛陽,臣竊以為不可也。
“而且秦國的關中地帶,有峻山險河為屏障,四方關塞穩若磐石,有急難時,關中的戶口也可很快集結百萬雄兵。秦國當年便因其獨有的地利和豐富的生產力,而達到空前的強盛境界,因此有天府之國美譽。
“陛下若入關中以為京都,即使山東(指函谷關之東)地區混亂,關中仍可保持安泰的。
“夫與人相鬥,最有利的是扼其喉嚨、壓住其背部,對方便無法抵抗了。
“如今陛下如能掌握關中,無疑是得到扼天下之喉、壓服天下之背的優勢。”
劉邦雖頗認為有理,但以牽涉範圍太廣,無法決定,乃下議群臣。
劉邦陣營的大臣及將領,大多屬函谷關以東人士,因而不願定都關中。
“周王朝有數百年之福祥,秦二世便亡國了,關中的地利並無法真正守住政權,而且洛陽東有成皋之險,西有淆山、泥池之峻嶺,北有黃河,東向伊水及治水,地利上也算足夠了。”
劉邦遲疑不定,乃私下請教張良。
張良卻笑著表示:
“洛陽雖也有地利,但其中心腹地不過百里,而且生產力薄弱,四面平原,容易受到包圍,的確不是用武之國也。
“關中左邊有淆谷及函谷關,右邊有隴中、蜀中,沃野千里,南有生產豐富的巴中、蜀中,北有可以畜牧作貿易胡人國境,三面均有阻擋,易守難攻,向東一面又可居高臨下,東制諸侯。
“諸侯安定時,可以利用黃河及渭水運輸便利,將天下財貨、貢品供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河而下,又可方便供應討逆軍糧秣(蕭何便在這種條件下,讓劉邦有足以對抗項羽的資源),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之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策略上,劉邦一向非常信任張良,便下令“多數服從少數,即日駕車西入關中,並決定以長安為京都,開始作有計劃的建設。
婁敬看法正確,拜為郎中,號奉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