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因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因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少後世學者以這一章的辭文,指責老子貌似無為,內心卻重視陰謀之學,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

這裡所說的微明,是說事情看來似乎微小,但依此會發展出來的趨勢則已很清楚了。

可見老子所說的只是一個自然現象罷了,他並不去評價這種情形的好壞或對錯,只告訴我們有這麼一個物極必反。勢強必弱的經驗法則,值得我們特別去觀察。

任何事物要收縮前,一定會先擴充之;將欲削弱時,必定先讓它感到強盛;將要廢棄以前,都會有提舉的現象;將由對方身上有所奪取前,通常也會先給對方些好處。

這是種自然的現象——樂極生悲、否極泰來,體會這種道理,我們就不會迷失自我了。[霸氣 書庫 ·電子書下載樂園—wWw。QiSuu。cOm]

一個柔弱者若瞭解自然的道理並順應之,最後一定會強過一味想和自然對抗的強者。所以柔弱才是治國的根本,這就如同魚不能離開水池一樣,治國若不懂得順應自然之道,將來一定會亡國。刑罰等兇利的東西則應該備而不用,絕不可以用之來顯示自己的威力。

在“道家”的世界裡,一切都不斷地在變。不停地在動,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弱者,輸贏隨時可能易勢。唯有懂得這種變動道理的人,才不會步入自以為是的錯誤中。

但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特別有力量時,常誤以為這將是一個常態,只要努力將是個永遠的贏家,這個世界為他而準備的,所有人也都是為他而活的。

擊殺宋義後的項羽從此一帆風順,因而這種自我心態非常地旺盛。對他而言,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除了擋我者亡,也不會有什麼事需要他特別去關心。

劉邦雖也有領導者的盲點,但他惟一的長處就是沒有太強烈的主見、只要聽起來有點道理,而且對方又表現得很積極時,他大部分都會接受。或許就是這樣,讓他避開了自己的盲點,反而比較能表現出順應自然的柔弱面。

從大勢來看,劉邦力量雖遠不及項羽,但在作為全國性領導人物的氣勢上,兩者的勝負其實已經相當明顯了。

劉邦大傳……第二章 鴻門劍宴

第二章 鴻門劍宴

項伯於是起身表示:“一個人舞劍沒意思,我也來陪一段吧!”接著也拔劍配合項莊的舞劍表演,卻故意用身子擋在劉邦前面,讓項莊根本沒有機會接近劉邦。

戲劇性強的鴻門宴

鴻門,在秦王朝京城咸陽的西北方,是個小型的臺地,和東南的霸上遙遙相對。

項羽進駐新豐後,便在這裡設立大本營。而劉邦聽從張良勸告,親自到此來拜會項羽,發生了有名的鴻門劍宴。

司馬遷的《史記》在這一段有相當特殊的描寫,文情並茂,幾乎比一般的小說還精彩;他的文學底子也在此表露無遺。

其實這段記載的文學性重於史料價值,它將項羽、劉邦、范增、張良、樊啥等人的個性舉止,鉅細靡遺地描寫得淋漓盡致,如同司馬遷本人在現場觀看的報導一般。

由此可看出這件事在當時必定轟動一時,非常具有戲劇衝擊力,也必定有相當多的傳奇故事。日後考古學家在前漢古墓的後廳磚壁中,便發現有“鴻門之宴”的壁畫,也顯示這件事的重要性。

項伯報恩示警,張良仗義護主

鴻門之宴的導引者是項燕的庶子,也就是項羽叔父輩的項伯。

依《史記索隱》記載,項伯名纏字伯,然而他以“伯”為字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為古代中國人的兒子,一般都以伯、仲、叔。季相稱,譬如劉邦便被稱為劉季。項伯既是項羽季父(小叔父),稱為伯實不恰當。

或許是輩份的關係吧2因為項梁這一輩能留下來的似乎不多,所以項伯便因輩份高而被稱為“伯”,如同現在的“歐力桑”通稱。

項燕死後,項伯也和項梁一樣,在長老們的護衛下躲避秦軍,流浪各地。由於他是庶子,地位不高,生活上或許比項梁更悽慘些也說不定。

史料中記載,項伯年輕時曾殺人,後來逃亡到下邳。由於盤纏用盡,又不敢暴露身分,加上官府追捕甚急,項伯幾乎已走投無路。

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的張良,此時正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