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向攻陷楚國,西取下蔡,將輜重保留在越地,謹守長沙故居,則陛下可安枕而臥,漢王朝也可無事而安了。”
“你判斷英布會採用哪種戰略!”
“英布會採用下計!”
“哦!為什麼你判斷他會放棄上計和中計,而採取下計呢?”
“英布是驪山囚犯出身,憑努力得以成萬乘之尊,但這人眼光不遠,但顧自身,不會作長遠打算,因此不會採用宏觀卻困難的上計,也不會採用略帶冒險的中計,反而會趨向急效又安全的下計。”
劉邦認為薛公分析得極有道理,乃封以千戶官職。
即日,劉邦改派皇子劉長為淮南王,並正式宣佈征討叛王英布。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烹煎小魚,不可常常翻動,因為翻動太多,小魚容易破碎。
治理大國,因溝通不便,傳達容易錯誤,相互信任不易,因此不可經常有變局,否則容易崩壞。
最重要的是清靜無為,以道蒞臨天下。天神人鬼各安其位,鬼不假裝為神,非但鬼不會假裝為神,神也不會隨意傷人,不僅神不傷人,握有權位在上階層也不隨便傷人。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人民,都不相互傷害,才能很快建立長遠的共識,維持住國家的安定。
漢王朝建立初期,局勢。再呈現動盪不安,諸侯相繼反叛,劉邦疲於奔命,誠如薛公所言,他們是非反不可的。
劉邦絕不是一般小說家所描述的好殺功臣,明太祖朱元璋那種神經質似的不安,並未見之於劉邦身上。從年輕時代的人格發展看來,劉邦倒是相當容易相信別人的。
劉邦最大的夢魔是韓信,這個經由蕭何極力推薦、自己破格提拔的軍事天才,也是他能擊敗項羽最大的“武器”。但韓信的力量成長太快,又常自矜其能,表面上雖顯得還算忠於自已,不過他一味發展自己的實力,對劉邦有意無意地疏遠的作為,就算劉邦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周圍的近臣們也絕對受不了。
不安常會快速地傳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冤情,都來自於想像。
人類彼此要相信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兩地相隔甚遠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從善意去解釋他人的行為,因此。有風吹草動,想像的空間會逼得每個有力量的諸侯都非造反不可的。
從韓王信、彭越、英布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劉邦和諸侯間的溝通相當不良,如果不能小心培養彼此間的信任,悲劇似乎是很難阻擋得住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確不可不特別加以留意。
劉邦大傳……第三章 劉邦之死
第三章 劉邦之死
劉邦卻罵道:“江湖郎中,我以平民身分靠三尺寶劍而取天下,這都是天命啊!如今我天命已盡,就算扁鵲再生也沒有救了!”
廢立太子的爭議
劉邦晚年,心裡最大的隱憂除了匈奴威脅、異姓諸侯叛變外,就要屬繼承人的問題了。
呂后所生的嫡長子劉盈,是當然的繼承人,在漢王時代便以之為太子了。
但劉盈生性仁慈、軟弱,有點放不開,一點也沒有亂世領導者應有的風範,雖然歷經患難,但劉盈就是學不會如何來保護自己。
除了長相高大英俊外,劉盈一點也不像他的父母親,他既沒有劉邦的瀟灑和大而化之,也沒有呂后的堅強及狠毒。加上劉邦長年在外,對這個兒子也實在沒有什麼感情可言。
特別在劉邦晚年,寵愛年輕的戚姬,戚姬所生的兒子如意,既聰慧又可愛,年紀雖小,卻頗為懂事,反應又快。劉邦認為如意比較像自己,便有心廢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
雖然戚姬也結集了不少支援如意的臣子,但元老眾臣都比較同情個性仁愛、又沒有犯大錯的劉盈,所以每次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劉邦總是少數派,使這件繼承人的大事,一直都未有什麼進展。
最擔心的莫過於劉盈的生母呂后,長年的患難和孤獨,呂后變得相當地敏感而不安,對別人有極端不信任傾向;經常的忍耐,也將她磨練得堅強而好勝。好不容易捱到這麼成功的一天,如果太子劉盈被廢,自己未來的權勢將隨之而去,一生的心血也付諸流水。
事情照這樣發展下來,由於劉邦具有絕對的決定權,遲早劉盈是要被廢掉的。呂后對這件事,視為空前大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