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其他的地方均未出現過,顯示其真正流通的範圍相當狹小。

車軌的統一是為了運輸上的方便,皇室的政令為求能在最短期間到達全國各地,交通網的建立自然是當務之急了。始皇27年,也就是統一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宣佈動工修築由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大馳道。為了加強馳道上的運輸效率,以及保障來往車輛的安全,車軌的統一大小的確也有其必要。

但問題是舊的車子怎麼辦?要同時將全國的車輛統一規劃,勢必要有相當長的緩衝時期,秦國統一前後不過十五年左右,更換車軌的成效如何,實在令人懷疑。

在所有的文化統一政策中,被後世學者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文字的統一。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的文字都有其特色,因此統一天下不久後,新任的丞相李斯便提出了文字統一的計劃。

後漢時代的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漢字,並對這些漢字的發展,作了如下的記載: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丞相李斯上奏,廢除不同型態的各國文字,並建議以秦國的文字作基礎,以設計帝國的新文字。李斯所作的《倉頡篇》、中書府令趙高的《愛歷篇》,以及太史令胡毋敬所作的《博學篇》,都是建議將史籍的大篆加以較簡略的改良,形成一種叫作‘小篆’的新文字。”

也有些史籍記載,小篆是李斯發明的。只是李斯身為新帝國的宰相,要負責推動多方面的統一政策,任重而事繁,是否還有時間自己設計新文字,實在令人懷疑,因此,與其將他視為發明人,不如視之為新文字的推動者,似乎更為合理些。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