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八月(公曆1287 年9 月9 日至10 月8 日之間)忽必烈得以回到他在多倫泊的上都駐所。
次年,忽必烈之孫鐵木耳完澤篤:'10' 和玉昔帖木兒擊敗哈丹於貴烈河附近。所有滿洲地方,從遼東至於黑龍江都降附於鐵木耳完澤篤(公元1288 年)。
然而在突厥斯但和準噶爾,可畏的海都還沒有屈服。忽必烈命自己諸孫之一、親王甘麻刺'11'防守西北邊境,但是,為欲遏阻海都透過杭愛山山脈, 甘麻刺被擊敗,兵敗之後他在色楞格河附近受敵人包圍,幸而他的部將英勇抵抗,才救他出險。忽必烈雖然年事已高,還不得不再一次親赴蒙古,迫使海都退走(1293 年)。
忽必烈死時(1294 年2 月18 日),海都還據有杭愛山以西的蒙古和兩個突厥斯坦。大德元年陰曆10 月(1297 年10 月17 日至11 月15 日之間) 他還佔據著屬於巴阿鄰部落的蒙古地方。忽必烈的繼承人、他的孫子新大汗鐵木耳完澤篤,派大將床兀兒逾阿爾泰山擊敗敵人於答魯忽河,又敗之於阿雷河。大德二年(1298 年)秋間,帝國諸將以為海都和他的藩屬、察合臺系的都哇不再蠢動了,錯誤地將一部分軍隊遣散。皇帝的女婿汪古親王闊裡古思,他更以喬洽親王'12'著稱,因為這個原信聶思脫利教的突厥人轉而信奉了天主教,他單獨地駐守陣地,於隆冬時候被海都和都哇的大軍襲擊。他三次擊退敵人,但於第四次交綏時被俘。因他堅決不肯降附於海都,都哇就命人將他殺死(1298 年)。1301 年,海都又一次舉兵,察合臺系的首領都哇總是跟隨著他。海都進兵哈刺和林,守衛和林的是皇帝鐵木耳完澤篤的侄子海山。'13'在和林和鄂爾渾河的左邊支流塔米幾何中間展開一場大戰。這一次, 海都戰敗,並死幹他退避的地方(1301 年)。1309 年,海都子察八兒,因為被背叛了他的察合臺系諸王擊敗,不得不放棄上亞細亞的帝國而請求北京朝廷收留他。
因此,細緻觀察起來,忽必烈的統治,雖然有它宏偉的地方,足以引起馬可·波羅的眩惑;雖然他自稱為普天之下的君主,至少也白認為是蒙古地域的共主,但在真正的蒙古觀點上來看,它或者不及在中國的觀點來看那樣重要。潛伏在蒙古的反抗,海都所建立的上亞細亞汗國,將中國和蒙古人的波斯之間的通路阻塞,從而將忽必烈和他弟弟旭烈兀隔開。拒絕稱藩的不僅是海都,還有“察合臺”諸汗和欽察諸汗,這些情形都是對北京大汗的普遍統治權的特別嚴重的限制。無論歷史怎樣說,以為忽必烈是”大汗”遠不如說他是中國皇帝。到了他的繼承人在1301 年以後終於得到其他汗國的尊崇時候,已經為時過晚了。在中國的蒙古人幾乎變成為中國人,在波期的變成為波斯人,在察合臺汗國的變成為突厥人。
蒙古帝國,不管在表面上怎樣,它沒有在它過於圓滿的勝利之後繼續存在下去。
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正是在這個時期,蒙古人受到佛教世界和伊斯蘭教世界的入籍許可證書。薩翼徹辰,這個西藏化的蒙占人雖然是成吉思汗系的裔孫,在他說到他的著名祖先的武功時候,使人感覺他是這樣的半吞半吐, 這樣拘束,又這樣前後不一致(除去關於推崇博爾術的敘述和說到成吉思汗喪車進行情況以外),薩囊徹辰在說到忽必烈薛禪(按:《蒙古源流》作呼必費徹辰)時候便覺得輕鬆自在了,他不但稱忽必烈為咱噶喇斡爾迪,即世界共主、佛法的保護者,而且還稱他為呼圖克圖,這是對於宗教領袖們的專門名稱,具有“尊敬”和“神聖”的意義。實際上,他告訴我們的僅僅是忽必烈和薩迎寺廟長老和瑪哈也力派神靈的關係,甚至和瑪哈噶拉本身的關係。相反地,關於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則略而不提,衣我們看來,忽必烈的名字正是這個統治的象徵。在另一方面,中國編年史的作者在寫到關於在蒙古的戰爭時,則有異國殊方之感,不知道怎樣安排在地圖上,他對我們得意地以世祖皇帝名義說到這位成吉思汗的孫子、元朝的建立者。其它國家的學者對於中國編年史感覺興趣的是在於他們說到忽必烈遠征安南和若干“島嶼” ——日本或南洋島嶼——時候,因為在這種場合,他不再作為大汗,而是以漢或唐天子的繼承人出現。他們的觀點是很正確的,而我們就在這裡終止這部歷史:此後應歸中國歷史家們(就象在亞洲的另一端,應歸波斯的歷史家們)來繼續它。'14'
第五章 對蒙古征服的總結
我們在上面詳細地研究了蒙佔史裡面真正屬於蒙古人的部分。這一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