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敵二境,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懸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死之日,乞以西方為屬。
至秋,抗死。孫晧使抗子晏、景、玄、機、雲分領抗兵。自是之後,不見吳國再有象陸抗這樣富有韜略和遠見的將帥。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十一月羊祜病篤,舉杜預自代,晉以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預至鎮,簡選精銳,掩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政乃吳之名將,恥以無備取敗,不以實告孫晧。預乃進行離間,將戰利品還給孫晧,晧果中計,將張政召還,另派武昌監留憲代之。吳國既無良將,內政又極昏亂,其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四、晉滅吳
晉武帝登位後,就著手準備滅吳。他首先與羊祜密謀,讓羊祜在荊州籌措各種伐吳事宜。如前所述,羊祜鎮荊州,“與吳人開布大信”,與陸抗也有一定情況下的賓禮相待,因之流傳下一些敵國將帥間的往來佳話,而被人稱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儒將。但羊祜的主要功績還在於他採取了滅吳的有效措施。主要工作是:
(1)使軍糧供應日趨豐足。如《晉書》卷34《羊祜傳》載:
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2)為滅吳,推薦了適當人選。《羊祜傳》載:
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會益州刺史王濬徵為大司農,祜知其可任……因表留濬監益州諸軍事,加龍驤將軍,密令修舟檝,為順流之計。……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
杜預和王濬在以後之滅吳戰爭中均立有大功。可知羊祜有知人之明。
(3)積極備戰,並首建平吳之策。《羊祜傳》稱:
祜繕甲訓卒,廣為戒備。至是上疏曰:“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晧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力盛於往時,不於此際平一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於征戍,經歷盛衰,不可長久也。……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眾,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盪,雖有智者不能為吳謀矣。”
對於羊祜的建議,當時晉廷多有異議,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贊成。羊祜死後,杜預繼鎮荊州,也積極謀劃滅吳事宜。
為了滅吳,晉武帝又命益州刺史王濬在蜀造大船,練水軍,準備順流而下。王濬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棹之盛,自古未有。”王濬對於伐吳尤為積極,曾上疏重申羊祜前議:
孫晧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晧死,更立賢主,則強敵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臣年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也。誠願陛下無失事機。
由於在荊州、益州等地作了長期充分準備,加上張華、杜預、王濬等人不斷上表或面陳,催促儘快出兵,晉武帝終於在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下詔大舉伐吳:
遣鎮東大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
安東將軍王渾出橫江;
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
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
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
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東下。
以上六路軍共二十餘萬人,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將中軍,南屯襄陽,為諸軍節度。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的二路軍隊進展頗為順利。二月,王濬、唐彬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先是吳人於江中要害之處,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阻擋晉船艦。王濬為破除此等障礙,作大筏數十,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鐵錐,錐輒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燃炬燒之,於是船艦無阻。晉軍相繼克西陵、荊門、夷道。
杜預遣牙門將周旨等率奇兵八百泛舟趁夜渡江襲樂鄉,吳都督孫歆懼,與江陵督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旨等伏兵樂鄉城外。歆遣軍出拒王濬,大敗而歸。旨等率伏兵隨歆敗軍入城,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王濬水軍繼之而至,遂克樂鄉城,殺吳水軍都督陸景。杜預亦克江陵,殺伍延。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州郡皆望風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