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虎等,乃至會稽。策曰:“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以上言嚴白虎等為“吳人”、“群盜”,而不提其為山越;《三國志》卷56《呂範傳》亦稱嚴白虎為“強族,”而不言他是漢人或山越。裴松之在《孫策傳》注中發表意見說:“於時疆宗驍帥,祖郎、嚴虎之徒,禽滅已盡,所餘山越,蓋何足慮。”這就明白指出嚴白虎和祖郎都是山越強宗驍帥了。從總的情況看嚴白虎是山越大帥,當無可疑,可是事實上他已同漢人強宗豪帥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史書上就經常不指出他的族類而只稱之為吳人或“群盜”、“強族”、“強宗驍帥”。所有這些,都表明嚴白虎的山越族性已若有若無、和漢人基本沒有什麼差別。這也是孫吳君臣所以樂於首先降伏山越的原因所在。《三國志》卷58《陸遜傳》載:
吳、會稽、丹楊多有伏匿,遜陳便宜,乞與募焉。會稽山賊大帥潘臨,舊為所在毒害,歷年不禽。遜以手下召(疑為見)兵,討治深險,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餘人。鄱陽賊帥尤突作亂,復往討之……遜建議曰……“克敵寧亂,非眾不濟。而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權納其策,以為帳下右部督。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佈鼓角,夜潛山谷間,鼓譟而前,應時破散。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宿惡蕩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
陸遜已明確說出討伐山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擴充軍隊,僅陸遜即從山越獲得精兵數萬人。如與其他將領賀齊、全琮、鍾離牧、韓當、蔣欽、陳表、淩統、朱桓、張溫、張承、顧承、諸葛恪等所獲兵數合計,至少超過二十萬。至於用以補戶的羸者自然更多。這就是孫吳所以能在江南立國八十餘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武陵蠻
處於今湖南西部至貴州東界的武陵蠻,自東漢王朝建立後,即不斷進行反抗。孫吳統治時,武陵蠻攻佔城邑。孫權以黃蓋為武陵太守,蠻夷前來攻城,時郡兵才五百人,蓋乃大開城門,俟蠻兵半入而夾擊之,斬獲數百,餘皆奔散。盡收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至夏,反叛盡平。史稱“諸幽邃巴、醴(俚)、由(傜)、誕(蜑)邑侯君長,皆奉禮降服”。吳黃武元年(222年)春,劉備舉軍東下擊吳,自佷山(今湖北長陽縣),通武陵,使親信馬良以金帛賜五陵諸蠻夷,授以官爵。劉備被吳將陸遜擊敗後,馬良亦死於五溪。黃龍二年(230年),武陵蠻叛吳,次年,孫權令潘濬會同呂岱、呂範、朱績等督軍五萬人前往鎮壓,經過三年戰鬥,始獲勝利。史稱自是“群蠻衰弱,一方寧靜”。
吳主孫休永安六年(263年),蜀滅於魏,武陵蠻夷與蜀接界,吳人懼有變亂,乃以鍾離牧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魏亦遣郭純為武陵太守,進屯遷陵縣之赤沙(今湖南保靖縣),誘致諸夷邑君,進攻西陽縣城。郡中震懼,撫夷將軍高尚以為:“昔潘太常督兵五萬,然後以討五溪夷耳,是時劉氏連和,諸夷率化,今既無往日之援,而郭純已據遷陵,而明府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見其利也”。牧不聽,率所領晨夜進軍,緣山險行,垂二千里,斬五溪魁帥百餘人及支黨凡千餘級。於是五溪蠻夷又歸屬吳。鍾離牧此後歷任公安督、濡須督,又“以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死後,家無餘財,士民思之”。說明武陵各族人民對於清官還是樂於擁護的。
三、南越
關於南越的情況,目小避地交州、並在交州作過多年郡守的薛綜,在給孫權的上疏中有概括而系統的闡述,因疏文太長,茲不抄錄,僅據以作些介紹:
據薛綜所述,秦統一後,岺南地區開始正式隸屬中國。西漢初,趙佗在岺南建立了南越政權,漢武帝開置九郡,表明中國對岺南的統治逐步加強。東漢時,錫光在交阯、任延在九真,教當地人民犁耕,建學校,著冠履,定聘娶,使岺南人民的經濟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總的來說,岺南習俗不齊,言語歧異,椎結徒跣,貫頭左袵,一直到三國時並無很大改變。其男女自相婚配、兄死妻嫂等習俗,較之漢人父母主婚、寡婦守節更合情理。
薛綜在上疏中,述說孫吳對岺南採取羈摩政策,這是由於越民經濟落後,無何產品可供榨取。至岺南山海珍物,則多被秦、漢、越、吳統治政權及當地官吏豪族掠奪以去。
薛綜又述說孫吳在岺南諸多弊政及官吏豪族互相傾軋的情況。長吏的任用,多不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