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柴可夫斯基是位要求嚴格的作曲家,但他的每部作品問世後幾乎都先遭到評論家的否定,甚至鋼琴家拒絕彈奏。可是後來,一部部作品又為他贏得了很大的榮譽,在國外演出時為祖國爭了光。
近些年來世界上關於他的死因又時而見諸報端。
柴可夫斯基三十七歲時曾和一位追求他的二十八歲的米柳科娃結了婚。那是一次不幸的婚姻,婚後不久,柴可夫斯基便和她分了手,並透過別人向她宣佈解除婚姻關係。有人說,他結婚是為了掩飾自己是個同性戀者。有人說,柴可夫斯基的死也與同性戀有關。
1893年10月22日,柴可夫斯基從莫斯科到了彼得堡,在俄羅斯音樂協會親自指揮演奏了第六交響曲——《悲愴交響曲》。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首次正式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他準備幾天後返回莫斯科,然後12月去敖德薩。沒有一點死亡的預兆。
1893年11月7日彼得堡所有報刊上突然刊出柴可夫斯基不幸逝世的訊息。官方報道是:那天,演出《悲愴交響曲》之後,回住地的路上,柴可夫斯基在涅瓦大街感到口渴,走進一家飯店,喝了一杯水。回到住處後病倒,過了幾天便逝世了。醫生診斷,水中含有霍亂病菌,致使他身亡。很多人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
另一種說法認為: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戀活動被告到皇上那裡。當時,同性戀不僅認為是不道德的,而且是犯罪行為。和柴可夫斯基發生同性戀關係的是俄羅斯一位公爵的晚親。此事暴露後,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學法律系讀書時的老同學為了挽救他的聲譽便組成“良心法庭”,對他作了審判。於是柴可夫斯基選擇了自殺的辦法,以了此案。
西方有人將這一經過寫成專著。
俄羅斯也有人寫成書進行反駁。
雙方都作了很多調查,引證了很多事實與資料,但結論難於推測。
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說法不一,無損於他的創作成就,也沒有減少人們對他的愛。
我每次來到他的墓前,都看到束束鮮花和仰慕的人群。1954年我曾隨我國作曲家呂驥、小提琴家馬思聰、歌唱家盛家倫等訪問參觀過柴可夫斯基一度生活過的克林莊園,聆聽過名家的演奏,餘音仍然響在耳際。
柴可夫斯基一生沒有個固定的家,沒有穩定的收入,他一無所有,他只有神奇的音符,而他用這神奇的音符所創造的美妙絕倫的旋律響徹世界,令人陶醉,億萬心靈從中享受到了美的喜悅,促進了對光明的追求。
1998
音樂是善 不是惡
——德·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
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於1975年逝世。他被安葬在莫斯科新聖母公墓第二區。
墓不大。低矮的鐵柵欄,圍著一個土墳,墳頭佇立著一塊不高的長方形的花崗石墓碑。碑上嵌著肖斯塔科維奇的姓名。下邊是個五線譜音符,它取自什麼樂章?代表什麼,我多少年來沒有弄清楚。石碑的中間嵌著很小很小一幀墓主的照片。墓碑的設計者是亞·扎瓦爾金。
我喜歡音樂,對肖斯塔科維奇這樣的作曲家更是充滿好奇心與敬意。
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我銷燬了不少外文書籍,但不知為什麼將蘇聯1936年出版的批判肖斯塔科維奇的小冊子——《噪音代替音樂》,古銅色封面,毛邊,保留了下來。
肖斯塔科維奇出生於彼得堡一個波蘭血統的後裔家中,父親是頗有成就的工程師,曾和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在一起工作。母親是鋼琴家科柯林娜,正是她給小肖斯塔科維奇灌輸了對音樂的愛。
小肖斯塔科維奇上有姐姐,下有妹妹。他九歲學鋼琴,十三歲考入彼得格勒音樂學院。
1922年,父親逝世,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課餘到一家電影院裡彈鋼琴為默片配樂。
1925年,肖斯塔科維奇畢業作品是《第一交響樂》,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1928年肖斯塔科維奇根據果戈理的小說《鼻子》寫成歌劇。
1929年為馬雅可夫斯基的諷刺劇《臭蟲》配樂。他並不喜歡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主要因為他與導演梅耶荷德友好,所以被邀請配樂的。
1932年,肖斯塔科維奇與年輕貌美的物理學家尼娜·瓦爾莎結婚,後生一女一男。
1932年他以列斯科夫的小說《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為主題寫成歌劇。這部歌劇不僅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公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