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競爭優勢,這種優勢進一步強化著制度結構。因此,制度性的僵化,總是與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聯絡著。根據奧爾森的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作為〃分利聯盟〃,形成了制度變革的阻力。在任何國家衰敗、制度衰敗的例子中,都可以見到分利集團所構成的〃反變革〃勢力,它們的顢頇、貪婪、炫耀、奢侈甚至殘暴,構成了制度瓦解的基本原因。

對分利集團如何帶來制度僵化的最好描述之一,是前蘇聯著名的智囊人物格阿·阿爾巴托夫以見證者的身份撰寫的回憶錄《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這本回憶錄的俄文書名是《耽誤了的痊癒(1953-1985)……當代人的見證》,英文名字叫《制度……蘇聯政治中一位知情者的一生》。三個書名都是恰當的,但我個人覺得英文書名最為妥帖。因為作者描述的正是制度的僵化如何導致蘇聯的瓦解。

比如作者談到,蘇共中央政治局〃很少提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經濟問題〃,而只關心下屬部門之間細小的相互抱怨,把已經十分嚴峻的經濟問題,縮小為一個財經紀律問題。1973年發生的石油危機給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嚴重困難,但在蘇聯卻呈現出非常樂觀的局面,原因是,石油的高價格使蘇聯本來十分嚴峻的經濟困難,透過石油出口而掩蓋了起來。作者說,這次石油危機的真正犧牲者是〃我們〃,因為〃主要由於石油財富突然從天上落到了我們我們手裡,於是我們就凍結了把經濟改革推向前進的嘗試,並取消了研究科技革命問題的中央全會〃。突然降臨的石油財富,使蘇聯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得以繼續維持,使制度改革的問題,變得不合時宜了。作者寫道:〃如果能夠以交鑰匙的方式在國外訂購整個整個的工廠,還用得著發展自己的科學和技術嗎?如果能夠輕易地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國家購買到幾千噸穀物,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小數量的肉類、奶類和其他產品,還尋找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問題的辦法嗎?〃。實際上,並不是石油阻礙了政治局發現經濟問題,而是石油強化了他們對蘇聯經濟一片大好的判斷,而所謂的問題,只是財經紀律問題。把經濟改革和科技革命推出政治局議程的,不是石油,而是制度的僵化。

阿爾巴托夫指出,掌握蘇聯最高政治權力的〃一小組人〃不再適合〃為共同利益而管理國家事務並解決出現的問題〃,〃他們把政治生活侷限在非常小的範圍內,這個政治上層建築根本不適合於發現和分析變化著的社會現實、各種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它也不適合於動員社會智慧潛力去解決所發生的問題。情況確實是這樣,因為決策者的主要任務和壓倒一切的願望不是努力去解決問題,而是消極地抵制變動,不惜任何代價維持現狀。這個任務壓倒了一切。領導人要求國家機關、黨組織、科學文化界、大眾傳媒做的就是這些,特別是在70年代中後期。這些機關、團體和媒體幫助掩蓋日益加劇的困難和問題,用穩定、進步的假象偷換日益複雜化的現實,保密的領域則擴大了。每當發生一次領導上所不喜歡的爭論之後,就出現了新的'禁區'。例如發表了有關貝加爾湖的文章之後,生態問題就是如此,它簡直就成為保密問題了。書刊檢查加強了。不僅如此,編輯人員自己和編輯部、創作者協會、部委和其他行政部門為了自身的安全,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自己擔負起了書刊檢查員的角色。〃

在前蘇聯瓦解前的上世紀70年代,政治體系不是把改革作為其目標,相反,它的使命是〃防止變動,維持現狀,保護停滯〃。阿爾巴托夫寫道:〃結果在這個時期造就了完全固定的政治風格……極端謹慎的、慢吞吞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不破壞原有的平衡的風格。社會問題和###、生態威脅、教育和保健狀況的惡化、很大一部分社會成員的貧困狀態……所有這些問題似乎都不存在了,而用來代替這些問題的討論的則是類似關於'新社會共同體……蘇聯人民'這類膚淺的宣傳八股。〃

制度的生命週期

當然,前蘇聯因制度的僵化最終導致崩潰,在歷史上不是孤例,它幾乎就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作為經典的保留節目,一再上演。根據生命週期的假設,制度都要老化,崛起時進取的價值觀,都要被守成的價值觀取代。這正如一位荷蘭人在總結荷蘭失去海洋的時候說的那樣:攝政王不是商人,他們不去海上冒險,而是從房產和有價證券中獲取收益,並因此失去了海洋。生產的英雄被消費的英雄取代。這種道理為所有的統治者所瞭解,因此,謀求統治長期化的力量總是一再呼籲變革。這就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