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crusade)。
【十字軍東征】
說到十字軍東征,就不得不提“烏爾班”這個名字。
烏爾班這個名字似乎與拜占庭五行相剋,歷史上有兩個叫烏爾班的人讓拜占庭百受蹂躪。兩個人既不是英勇善戰的騎士,也不是統領一方的領主,更可能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倆的威力卻抵得上一萬名騎士。
一個是教皇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十字軍東征的始作俑者。自他做了一場精彩的宣講以後,拜占庭算是慘啦,還差點亡國。
另一個烏爾班是匈牙利火炮專家,由他設計的烏爾班大炮給君士坦丁堡城牆致命打擊,幫助奧斯曼帝國最終滅亡了拜占庭。
咱來說說烏爾班二世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吧,至於它的起因,和耶路撒冷有著密切關係。
能夠成為基督教、*教、猶太教三教聖地,是耶路撒冷的榮耀,可是亂世之中,榮耀不再是榮耀,而是撒旦的詛咒,這種詛咒甚至延續到了今天。
話說636年,*帝國控制耶路撒冷,哈里發們仍然允許基督徒來此朝聖,三百七十年間相安無事。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1010年)以後,當地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慘遭摧毀,法蒂瑪王朝還封鎖朝聖的道路,殘酷*基督徒。
除宗教以外,經濟利益也是驅使十字軍東征的重要因素。11世紀時期,西歐的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與東方的貿易地位開始逆轉,從被動變為主動,不僅向東方輸出原材料,還輸出勞動產品。商隊一波又一波抵達東方,騎士和商人們親眼目睹了東方的繁榮富庶,知道了什麼叫高科技,什麼叫高文化。然而,土耳其人的出現阻礙了東西的正常貿易,商隊不僅被課以重稅,還屢遭搶劫。
自1096至1291年,羅馬教會數次下達收復聖地的命令,在教皇們准許下,西歐封建領主和騎士打著宗教旗號先後發動九次東征。
每次東征時,都有佈道、宣誓以及授予十字架、任命每個參加者為教會將士的儀式。士兵們身著繪有十字架的戰袍,裝備畫有十字架的盾牌和旗幟,“十字軍”(crusader)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十字軍東征被形象地比喻為“十字架反對彎月”,這場聲勢浩大的東征運動,先後動員近兩百多萬人。不過,與其說它是運動,不如說是浩劫,不論是對掠奪者,還是被掠奪者,都是如此。
一開始,東征還是以捍衛宗教、光復聖地為目的,到後來卻變了味兒,演變成一場對亞洲西部、地中海東部的侵略和劫掠,甚至在第四次東征時,十字軍慘絕人寰地血洗了宗教兄弟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參加東征的集團勢力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打算:
教皇們想,上帝肯定不願看到分裂,趁這個機會把東正教會合並過來,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還可以把那些對教會不滿的憤青引到東方,真是一舉兩得;封建領主們想,沒有土地叫哪門子封建領主啊,趁這個機會到富庶的東方洗劫一番,弄些田產;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們想,趁這個機會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貿易,發點戰爭財;不堪賦稅壓迫和天災的窮苦農奴和流民們想,沒法活了,趁這個機會到東方尋找生路和樂土吧;還有些人想,我殺過人,我放過火,哎呀,我還偷過鄰居家的老母雞,能下蛋的那種,我要是死了還不下地獄啊,趁這個機會殺點異教徒,藉以洗脫罪孽,有希望升入天堂。
正如《歐洲的誕生》一書中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毫無疑問,當大家對錯誤趨之若鶩時,錯誤便不再是錯誤,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會有負罪感。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時期的重頭戲,它給歐洲各國帶來深重災難。可以說,這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二百年。
【言歸正傳】
好了,上面嘮嘮叨叨說了一大堆,下面言歸正傳。
一切災難開始於1095年,為十字軍東征煽風點火的是隱修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
彼得朝聖返歐後,便四處奔走呼號,放風說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命運有多悲慘,穆斯林有多可惡。早先,基督徒慘遭蹂躪的訊息早已傳遍整個西歐,彼得這麼添油加醋地一宣傳,西歐人聞之無不驚心,無不義憤填膺,收復聖地的宗教狂熱一浪高過一浪。
西歐成了火藥桶,只要點燃導火線,整個歐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