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始祖后稷,是虞舜時期的農業大臣,名字叫棄。關於他的身世,還有一段頗為神奇的傳說。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姜嫄是炎帝部落有邰氏之女,嫁給五帝之一的帝嚳為正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意思是說,姜嫄有一次出外踏青,在一個草地上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腳印。姜嫄非常好奇,就試著踩了一下。卻不料那是神蹟,因而受孕。生棄,棄後來成了有邰氏部落的酋長。姜嫄因此成為周部族的女姓祖先。
前一篇已經說到,商的始祖契,也是帝嚳的兒子,其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簡狄則是因為吃了鳥蛋而懷孕。商、周有著相類似的神話傳說,一方面說明商周都是天命所歸,另一方面也說明周代商的合法性。天下乃有德者居之,從而把自己擺在了一個正統的地位。這也是歷代統治者慣用的伎倆。
當然姜嫄自己心裡明白,她感到這孩子父系不明,於是先後將他扔到小巷裡、淺河邊和山坡上,但奇怪的是每次都有動物來保護他。姜嫄始感到這孩子不是凡人,就把他抱回來撫養,因為曾經多次拋棄,於是取名曰棄。
棄長大成人後,“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棄後來發明和種植了稷和麥等許多農作物,號稱后稷,被後世尊為農神。棄在農業方面的天才,使帝舜大為歡喜,於是封他為農官,並賜封地於邰(今陝西武功西南)。周部族開始興起,其後世子孫世世重農,頗為富饒。后稷就是周部族的男性祖先。
顯然,以後稷為首的周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
《詩經》裡有許多追述周先祖重視和發展農業生產的農事詩,是周人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周人“先公”時代,為尋求適宜的居住之地,曾經數度遷徙。
商滅夏後,周部族首領不窋因附夏而受到商的排擠,便率有邰氏遷移到西北,定居於邠。處戎狄之間,從其俗。有邰氏除了受戎狄之俗影響外,還帶去了中原發達的青銅業、農業、家畜、養殖業等技術,這是其區別於戎狄的明證。
不窋之孫公劉,再遷徙於豳(今陝西彬縣東北),“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周道之興自此始。”成為商王朝統治下的一個邦國。
傳到后稷第12代孫古公亶父時,因多次為戎、狄族所逼,又南遷至岐(今陝西岐山東北),稱為“周原”。古公亶父看到這裡土地肥沃,於是“築室於茲”,發展農業。與姜姓婚嫁雜居,部族日臻強盛,漸具國家規模。
到古公亶父之子季歷時,國力又有一定的發展,但是比之商王朝,仍屬小邦,因此對殷臣服。《竹書紀年》記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歷來朝。王賜地三十縣,玉十玦,馬十匹”。三十五年,“周公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這是季歷首次見於史冊。
季歷接受殷王之命伐西落鬼戎。因鬼方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所以季歷初伐鬼方時心懷恐懼。但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最後取得了勝利,因而受到殷王的賞賜,命為牧師。牧師即後來的方伯,為一方諸侯之長。季歷為了與殷王朝搞好關係,又娶殷女為妻。因周只是臣服於殷商王朝的小國,所以沒有自己的宗廟,“彝文武帝乙”(文王時期的周人甲骨之辭),不得不去祭祀殷人的祖先。也說明文丁和帝乙時代,殷周關係基本是友好的。
文王是古公亶父的孫子,叫姬昌。他繼位時,周依舊是一個方圓百里的小國,《孟子·公孫丑上》就說:“文王以百里。”所以,周初人自稱“小邦”。春秋時人還說“商周之不敵”。
但周人在文王時期,政治修明,發展生產,開闢疆土,收容四方歸附的人民。《史記·周本紀》載: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詩·大雅·生民》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周原甲骨還有“楚子來告”的記錄。文王積聚力量,周人迅速地發展起來,國力日漸強盛,並開始沿渭水向東發展。
羑里之囚
周人的強大,自然引起了殷人的疑忌。雖然在季歷之前,殷周關係尚好,但殷王文丁還是找了個藉口,殺了季歷。季歷子姬昌繼任為周族首領後,表面上仍臣服於商,但暗中卻加緊發展經濟,擴充軍隊,做反商的準備。他經常用美女和珍寶賄賂商王左右。因此,在商紂王時,姬昌被封為西伯侯。與九侯、鄂侯同為當時殷商王朝的輔政三公。
西伯侯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他以德服人,將自己的領地建立成了一個經濟發達,人人謙讓,夜不閉戶,路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