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時代,社會秩序井然,農、工、牧以及法律、音樂、教育等,都已有專門的管理者了,這些人都是所屬行業的專家。比如后稷,是堯的農師,“播時百穀”,教給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則之,天下得其利”。后稷因之被後人尊為“農神”。堯的樂官叫做夔,史載只有一隻腳,但卻是音樂天才,能仿效山川溪谷的聲音,據此創作了一支樂曲《大章》。人們聽了這樂曲,浮躁的心都會平和下來,減少了許多無謂爭端。《大章》也就成了我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首樂曲了。
因為堯、舜、禹的品德好,原始社會出現了少有的安寧和太平景象。後人追述那時的世道說:“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堯、舜、禹最為人們所羨稱的事蹟,就是“禪讓”,即主動把帝位讓給賢德之人。這實際上是原始社會的一種部落首領的民主選舉制度。
關於“禪讓”的具體過程,我國當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有一段扼要的敘述:
據說,堯在帝位,諮詢四嶽,四嶽推舉虞舜做繼位人,並且讓舜攝位行政,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職責。堯帝死後,舜為了讓堯帝的兒子丹朱繼位,就主動離開都城,迴避到南河之南。但是,無論是朝拜天子的諸侯,還是訴訟的諸侯,都不去見丹朱而去見舜,就連謳歌者也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說“這是天意”,於是繼承了帝位。舜在位時,也照樣諮詢眾人,選出治水有功的禹來攝行政事。舜死,禹繼位。禹在位時,依據氏族傳統,眾舉皋陶做繼位人。皋陶死,又舉皋陶子伯益做繼位人。但禹死後,子啟奪伯益位而自立,“禪讓”制度從此廢棄。
“禪讓”的故事,最早出自《尚書?堯典》篇,它客觀地反映了堯舜時代部落聯盟民主制的良好的政治風尚。多數史家們認為,“禪讓”是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組成有系統的記錄,是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史實。考諸後來進入中原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等族史實,在部落聯盟時期,推行的無不是這種制度。
堯舜禹禪讓的事,遂成為後世儒家著意美化的最高道德風範。
據《韓非子》等先秦典籍記載,在舜時,國家雛形已經出現,舜把所管轄範圍按地區劃分12個州牧進行管理,打破了以往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部落,每州的首領稱為牧。同時,舜還在聯盟中央設“九官”,向黎民百姓徵收貢賦。且在堯時刑法的基礎上,宣佈了五種刑法,即墨(臉刺字)、劓(割鼻)、剩(殘足)、宮(閹割)、大辟(殺頭),還規定可以酌情赦免,用鞭打或金錢代替。這一切,無不標誌著國家雛形已經出現,中原各部落已先後進入了階級社會。
禹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聖賢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禹的時代比舜更前進了一步,飲食器不僅外面塗漆,裡面還塗了紅。禹十分重視祭祀鬼神,對於祭掃時穿的禮服禮冠很是講究,與一般居民有較大區別,已顯示出高低貴賤之分。“大禹治水”的成功,更使黃河中下游一帶形成了一個先進的經濟共同體的雛形。
在堯舜禹時期,黃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黃帝族、炎帝族為主,以東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為了爭奪生存空間,三位古帝還曾多次與南方的九黎三苗族發生戰爭。
大禹治水
許多古老民族都有著相同的傳說,即遠古曾發生過一次大洪水。但惟獨在中國神話裡,大禹把洪水治得“地平天成”了。這種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就是大禹治水傳說的真實意義。關於大禹治水的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民間都有大量的記載和傳說。遠在春秋時,人們就感慨說,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早成魚鱉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吟道:“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也讚美說:“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銅器銘文裡更是肯定禹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足見大禹治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話傳說。
傳說上古時代,天地茫茫,洪水肆虐,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原始居民的哭聲驚擾著堯帝那顆仁慈的心,堯帝日夜憂懼。四方的部落首領們,一致向堯推薦鯀去治水。
鯀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領,古書上記載鯀號“崇伯”,住在嵩山,即現在的河南登封市境內。鯀在建築方面有才能,他受命治理水患,使用堵塞河道、修築堤防的辦法治水,想把洪水圍起來。結果警訊不斷傳來,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疲於奔命,窮於應付,治水九年而水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