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聽,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帶兵偷襲鄭國。鄭晉為盟國。鄭商人弦高在路上遇到秦軍,便假託鄭國國君之命犒勞秦師,秦認為鄭國已作準備,因此退兵,結果回師途中被晉軍在崤山阻擊,秦師全軍覆沒。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崤之戰”。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晉放回,穆公站在城郊迎接,對他們說:“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對不聽百里奚等人的諫言,不勝懊悔。

秦穆公認真檢討了自己的過失,及時改變戰略方向,轉而向西方發展,全力進攻西戎。他透過投奔來的由余,瞭解到西戎各國的山川形勢和兵力部署,採用離間計、美人計等策略,突出奇兵,發動全面戰爭,征服了這些國家,“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送金鼓給秦穆公,以示祝賀。

西方安定後,穆公遂於三十六年(前624年),親自率兵###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燬,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一路上勢如破竹,沒幾天就把過去被晉軍攻佔去的城池收了回來。晉國群臣見秦軍如此兇悍,都建議迴避一下,連大將先且都不敢迎戰。晉襄公無法,只得命令晉軍堅守,不得與秦軍交戰。三年的怨氣一朝出,秦穆公見好就收,帶領大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上,把“餚之戰”中陣亡將士的屍骨埋好,樹立標記,親自致祭。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跪在墳前,大哭不止,將士們也哭得山河變色。無不表示誓死的決心,秦軍虎狼之師的威名由此可見端倪。

出征晉國和降服西戎的勝利,使諸侯對秦國都懷畏懼之心,秦也由偏僻小邑一躍而為諸侯大國,多次會盟諸侯,秦穆公成為晉文公之後的春秋五霸之一。

三十九年(前621年),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據《詩經?黃鳥》記載,穆公臨死時要求幾百名平民殉葬,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說明此時的秦國還保留著原始社會野蠻的殉葬遺風。

商鞅變法(1)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僵硬的社會等級制度已經崩潰,各階層之間人們的身份地位也錯位了。所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周天子權威掃地,各封國國君紛紛僭位自稱公或侯,到戰國時更進一步自稱為王。就是在此社會鉅變之際,秦國和東方其他國家相比,井田制瓦解的速度,土地私有制產生的賦稅改革等仍然非常落後。當年穆公的風流早已被雨打風吹而去,封建領主的勢力非常強大,以致出現了“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的現象。秦國往往被各國以“夷狄遇之”,外交地位低下,並經常受到楚國、魏國的侵擾。國際上有什麼重大會盟活動都不知會秦國,當齊威王稱霸中原之時,各國紛紛朝賀,只有秦國被視為西部邊陲的夷狄之國而少有往來。

為了改變秦國這種被欺凌、歧視的處境,胸有壯志的秦孝公(前381~前338年),於公元前362年即位後(時年21歲),即向全天下頒佈了《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決心復興秦國,再現穆公的偉業。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衛人公孫鞅就是這個勇敢的人,他從魏國跑來了,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革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因變法有功被封於商,故又稱商鞅。

商鞅年少時就喜好“刑名之學”,對當時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學說也諳熟於心。早年的學術積澱使商鞅充滿了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他即開始尋找“棲身之佳木”。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一躍成為中原霸主。於是商鞅認為魏國是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掌管相府庶子的教育)。商鞅雖年少且身份卑微,但仍顯示出遮掩不住的熠熠才華。很多人看好他,公孫痤就非常賞識他的才具和學識,認為他將來必堪大用。雖然公叔痤為了權位逼走駐守西河的大將吳起,後來西河被秦國奪去,但他在臨終之際,特意向魏惠王舉薦了商鞅,可惜惠王認為衛鞅太年輕了,不值得信任。公叔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