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柱斧就戳了過去。結果,斧頭把子把大臣的兩顆牙齒擊落在地,這個朝臣俯身撿起了斷牙,裝進口袋。趙匡胤罵道:“你把牙齒撿起來,難道想留作物證,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下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賞賜給這位敢於直諫的臣子不少金帛珠玉,以示慰問。
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某人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趙普又推薦此人,宋太祖還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趙普的奏摺撕碎,趙普不慌不忙把奏摺拼裝好,還是來推薦此人。宋太祖見趙普如此不達目的不罷休,突然感到也許此人確實有才能,馬上採納趙普的建議,此人果然德才兼備。
趙匡胤雖是一介武夫,透過陳橋兵變才得以黃袍加身,但他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對自己身後形象的在乎,還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透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從這一意義上說,宋太祖可稱之為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另據《讀書鏡》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鬱郁不歡,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趙匡胤說:“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可作又一印證。
史官的主要職能就是以書面的形式記錄和反映有一定意義的現實事件,皇帝的所言所行包括過錯、失誤,都會被記錄在冊,流傳於世。而專制時代的君主,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完全可以撤銷史官的職位,讓自己無所顧忌。但趙匡胤沒有這樣做,而是敬畏史官,讓史官時刻監督自己有損清譽的不慎重決定。宋太祖納諫和律己的勇氣、智慧和胸襟,看來可與唐太宗媲美了。
正因為此,他在將後周變成大宋之後,對後周的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對於後周的一批大臣,他也照單全收;就連宰輔班子也都是原班人馬,原職原崗;張永德是後周皇親,是位權臣,趙匡胤當皇帝后,在張永德面前,從不以皇帝自居,仍然像從前那樣尊稱張永德為駙馬,而不呼喚他大名,加封他為侍中,授武勝節度使。即使對企圖阻擋自己篡位的大將韓通,在其被殺後也追封中書令,下令厚葬,並經常對旁人提起韓通對後周忠心可嘉。早年趙匡胤投奔隨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誨經常欺負他,趙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趙匡胤發跡以後,並沒有報復董遵誨,反而不計前嫌重用了他。
而對於擁戴自己當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也是中國所有帝王中最厚道最完美的,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金帛美女,任其所取。使人感到,人生所欲,也不過如此,從而換取宋室江山的穩固。
宋代不輕殺大臣,是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規矩。歷史事實也的確如此,整個有宋一代,幾乎沒有誅殺過一個功臣。歷史上那些強臣勳將應有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宋代是徹底謝幕了。
巧釋兵權
晚唐以來,社會上流傳著一句非常時髦同時也極具誘惑力的話,也代表著一種普遍的世俗觀點:“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即只要能拉起山頭,誰都可以做天子。因此,“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的現象在五代時期司空見慣,成為常例。
針對這種君弱臣強的情況,趙匡胤登基後,始終憂心忡忡。建隆二年(961年)秋,他微服來到趙普府第,與趙普密談。他詢問趙普:“自唐末以來,帝王換了7姓,城頭旌旗頻換,亂離不已,民不聊生。朕要使國家長久,應該怎麼辦?”趙普認為,領兵將領和地方各鎮守節度使們權力過重是主要原因,應該削奪他們的兵權,控制他們的錢穀,收繳他們的精兵。趙匡胤不以為然,他認為那都是老生常談,而現在,他對這些人恩重如山,絕對不會再有亂子。
趙普不客氣地反詰道:“世宗皇帝待你不也是恩重如山嗎?即使他們沒有非分之想,你敢保證他們的部下沒有貪圖富貴之人?萬一也把黃袍加於其身,箭在弦上,那時,他們想不反也不成了……”
這番話,猶如當頭棒喝,令趙匡胤驚怵不已,如佛子頓悟。
趙匡胤不等趙普把話說完,連忙說:“你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