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的變法成果無法抹殺,其身雖死,其法未敗,乃至“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戰國策?秦策一》)。
商鞅主持的變法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將秦國從落後的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制國家。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最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其後出現了尉繚子、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秦王政之所以能夠“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統一全國,商鞅的嚴刑峻法正是強秦的主要原因。秦始皇開兩千年帝國制度之始,“百代皆行秦政制”。商鞅對秦朝的影響乃至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立,由此可見一斑。
合縱連橫(1)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後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秦國則用魏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韓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合縱”,時而“連橫”,反覆無常。
相傳蘇秦是縱橫術鼻祖鬼谷子的學生,精通權術,早年蘇秦遊說周王、秦王,皆不得用,後來說服了燕文侯,在燕王的資助下蘇秦以“六國土地五倍於秦,士卒十倍於秦,如六國合作,秦國必敗”的觀點進一步說服了趙肅公,隨即以趙國代表身份,一一說服其餘四國,共同簽訂了縱約,並推舉蘇秦為縱約長,一人佩六國相印,盛極一時。
而蘇秦最初遊說時卻不得重用,窮困潦倒,受到其兄嫂的譏笑和侮辱,後來蘇秦佩六國相印路過家鄉,其嫂伏地相迎,大氣都不敢出一聲。蘇秦問她為什麼“前踞而後恭”,其嫂說因為他“位高而多金”。蘇秦感嘆“無當日羞辱,豈有今日之蘇秦”,反以千金厚饋其親朋。
此次合縱並沒有持續很久,就被秦惠王巧妙地運用“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的策略,令只看眼前利益的六國諸侯內部矛盾叢生,相繼毀約,一年後,合縱便土崩瓦解。但是,即使如此,也令秦國對六國勢力重新刮目,有整整十五年不敢輕易跨過函谷關。
與蘇秦同時代的大縱橫家張儀,走的是連橫之路,助秦國破解六國合縱。他與蘇秦同是鬼谷子的學生,出師後也一度窮困潦倒,在蘇秦的資助下來到秦國,做了秦惠王的客卿,並取得了秦惠王的完全信任。
前323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戰國策?韓策二》),派柱國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了八個邑(《史記?楚世家》)。魏惠王因為受齊、楚的打擊,只好採用屈秦攻齊的策略。
前322年,秦王與張儀又聯手上演了一場政治“雙簧”。秦惠王突然罷免了張儀的相國之位,張儀逃回魏國,以為內應。魏惠王聘張儀為魏相,推行“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尊秦為霸,魏惠王不肯聽。秦遂出兵攻佔魏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平周(山西介休縣西),各國受到秦國進一步的威脅。因此,關東五國只有再次支援公孫衍、蘇秦的合縱策略。前319年,魏改用公孫衍為相,把張儀逐回秦國。東方六國再次共同舉兵抗秦,自此,合縱的形勢又形成了。
前318年,韓、趙、魏、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但五國聯軍看似團結,實際上各謀己利,矛盾重重,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被秦軍在函谷關一舉擊潰,大敗而歸。魏損失最大,魏使惠施到楚,和秦講和(《戰國策?楚策三》),五國於是紛紛退兵。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乘勝追擊,結果五國慘敗。
這一役“五國伐秦”雖然失敗了,但是聲勢烜赫。所以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
合縱連橫(2)
打敗了五國聯盟後,秦便將注意力投注到後方,前316年,滅巴、蜀,獲取了天府之國,對日後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齊國在東方,也乘燕國內亂,於前314年,齊宣王出兵干涉,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