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目前全球超過3 000 萬人在使用的多層次營銷的原型。以多層次營銷經營聞名的大型企業美國*公司,就是從父親的*多層次營銷模式中演變而成的。
父親一生中有幸認識了很多人,包括地位顯赫的人和國家領袖,其中一位就是查爾斯· 賴恩(Charles Rhyne)先生。查爾斯是美國的著名大律師,在美國最高法院成立以前已因打勝數起著名的官司而聞名。他在美國的影響力深遠,曾與從羅斯福到克林頓等的歷任美國總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等國家元首會面,因為對美國法律的貢獻,他曾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當他被問及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誰時,他想了數秒後的回答是:卡爾· 宏邦。
一直以來,人們對*的兩個主要元素—營養保健食品和多層次營銷—的爭論始終不休,透過本書,我想讀者一定會消除過去的誤解和疑慮,並重新審視營養保健食品和多層次營銷的本質,從而對它們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最後,我希望父親一生努力不懈為*奮鬥的故事可以對大家有所啟發,成功的秘訣就是堅持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不放棄尋求真相,注意細節,最重要的是,別忘了保持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
黃金福地(1)
一個人在開闢新的路徑向不可知的未來進發時,很容易會像被錯置在圓洞裡的方塊般感到渾身不對勁,心情忐忑不安。然而,當你找對了路,越走越順時,奇蹟自然會發生。這正是我父親28 歲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1915 年秋天,當他收拾好行囊,走進紐約的大中央車站時,環繞半個地球的旅途終於展開了。他受紐約標準石油公司(簡稱索哥尼公司)之聘,被派往中國做公司駐當地的會計師。這對父親來說,不僅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歷險,還是索哥尼公司為父親提供的一個黃金機會,滿足他自普瑞特藝術學院時期就已萌發的慾望—揭開中國這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家的面紗。
離開美國之前,我父親在紐約透過了一連串嚴苛的特訓課程,目的是為他的新生活做好準備。在此期間,父親學習了許多有關石油生意的知識,如石油、溶劑、分餾法和真空蒸餾法,他還學習了中國文化、歷史和哲學,瞭解了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狀態—在租界裡過著跟在祖國一樣的生活。
整個課程很精彩,但競爭卻很激烈。在3 個月以內,班上100 名學生,經過嚴格的篩選,只剩下20 名精英,我父親不但透過了所有挑戰,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最後的作業—長達200 頁的報告,成為這門課程的範本,他在報告中的建議被索哥尼公司採納。畢業典禮上,大家的目的地終於公佈,我父親未來兩年將會留在中國 “天堂口的淺灘”—天津,一個離北京不遠的港口城市。
汽輪沿黃浦江緩緩前進,紐約大中央火車站的情景對父親來說已恍如隔世。終於,父親踏上中國的土地,從圍欄內俯瞰河堤上如哨兵般整齊排列的巨型油輪,歡迎他到來的是黑色油輪上的四個大字—美孚洋行。“美孚”的意思是美麗的國家,而洋行則指外資公司,這正是索哥尼公司在中國的名字。
父親在中國的第一站是喧鬧的上海。下船前,他從長江的另一面遠眺這個陌生的城市,即使當時還在江中,他也已經感覺到了這城市的活力。這兒遍地是黃金,同樣,你也可以揮金如土。無數的汽輪、貨輪、帆船、舢板來來往往,軍艦上有水手和海軍在演習。岸上的起重機在搬運磚塊和鋼鐵建房,船上的起重機則把一個個聽得到豬叫的豬籠運往碼頭。汽車的喇叭聲不絕於耳,馬路上水洩不通,汽車、黃包車、獨輪車互不相讓。舢板、大型汽艇忙進忙出把汽輪上的貨物和乘客運到岸上,這就是以外商貿易頻繁著稱的外灘。在上海,父親很快意識到人們貧富懸殊的狀況,分明得比長江和渤海更甚。摩登辦公大樓旁是日久失修的廉價公寓;有些人穿著綾羅綢緞,有些人則全副家當也就只有一件破上衣和一條纏腰布。這些閱歷大大豐富了父親對當時中國的瞭解。在上海站面見總經理和了解公司的運營模式後,父親坐火車起程向北進發,貧富懸殊的現狀越來越嚴重。去天津的火車比父親橫越北美洲的火車更豪華,享受程度堪比歐洲的奢華服務。車內,他在蓋著純白亞麻布和點綴了一瓶鮮花的餐桌上享受著美式早餐。但窗外,景象卻猶如15 世紀的場景:一個船伕在運河上搖櫓划行,一對農夫夫婦用腳力推動由竹子和碎木造的水車,一家老小捆起一堆堆禾稈當燃料用,一個小男孩拉著騾子推石磨,一個漁夫耐心地等候他的鷺鷥捉魚回來,漁夫在它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