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827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

對德國皇帝貝肯鮑爾自由人思路有起源影響的人向西德隊推薦了一套技戰術打法,專門剋制荷蘭隊的全攻全守,說白了,就是在發現破綻的基礎上去抓住機會。

比賽中,看似是邊前衛的邦霍夫是一條邊通吃,並在一次衝刺超過40米在底線創造了機會,這才有了穆勒打入的致勝球。

那場比賽讓荷蘭隊榮獲無冕之王,他們太瘋狂了,卻沒有拿到冠軍。

而德國隊,也給現代足球帶來了新的戰術思路,在邊路球員使用上,彷彿擊碎了一個壁壘。

一種全新的角色誕生,但沒有精確定義,因為這種角色在邊路。時而像衛,時而像鋒,沒有位置固定。沒有活動區域的固定,在歐洲。多數人叫這種角色為“變鋒”,義大利人取名為“轉動邊鋒”,阿根廷人則稱其為“鼓風機”。

為什麼這種角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你無法描述它的確切位置來定義他的場上名稱,把球場上各個位置的名稱數一遍,無論是拖後組織,九號半,突擊前鋒,柱式中鋒。邊前衛等等,這都有一個大框架或是立體感的描繪,唯獨這個角色,沒有。

這個角色又為什麼神秘?

因為主教練大多也無法描述清楚,應付外界就很公式化地說一些俗套的位置,記者妙筆生花卻也不願去寫,因為讀者會覺得是在糊弄人,就像克魯伊夫會私下對記者說他打的是陣型,可是記者會在報紙中這麼寫嗎?真寫出來讀者只會嘲笑記者是白痴。

就像有些球隊首發是451,可是防守時。最後一道防線,你會發現是一字排開6個人,這是4後衛陣型嗎?

這種“變鋒”於是成為了足球圈戰術較量中的隱形卻至關重要的力量。在74年之後,有想效仿的球隊,如巴西隊,卻以10年失敗為代價而不得其法。

太難了,你無法去專職培養這樣的球員,因為會成為雙刃劍,搞不好就破壞了整個戰術體系,也因為其無法成為主流而不會有球隊去重點打造這樣的球員。

英格蘭的進球,從頭到尾去看。阿什利-科爾助攻上來,然後在前腰區域給小貝送上了助攻。

可是。反過去思考,他為什麼會出現在哪裡?他為什麼不抱著邊路去支援麥克馬納曼?那才是他邊後衛的職責啊!

如果阿什利-科爾全場比賽這麼打。全賽季,從此職業生涯都這麼幹,他還能每次都成為奇兵嗎?或者變成戰術體系的毒瘤?

正是太多因素在左右,才導致“變鋒”不能成為主流,並且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大放異彩。

在過去20年的世界大賽中,無論歐洲盃,世界盃,這種“變鋒”都成為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足球戰術演變,甚至有部分自成體系的3後衛陣型,也源自於此。

而在當代,“變鋒”一直是頂級教頭的追求,一旦能用好,便是奇效,譬如上一場阿根廷打奈及利亞,阿根廷在進球前,唯一一腳禁區內的射門,來自誰?索林,他一箇中場邊路球員殺入了禁區,來到正印前鋒的地帶形成射門,可惜,僅僅一次而已,可見阿根廷對變鋒使用並不純熟。

06年,拉姆在打進世界盃揭幕戰首個進球時,他從邊路得球,然後內切連過兩人,在一個前腰與邊鋒區域完成了遠射破門,同樣是那一屆世界盃,神奇的格羅索,在義大利麵對澳大利亞少打一人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殺了上去,在邊鋒區域拿球,開始幹起了前鋒的活兒,最後在禁區內過掉一人後被尼爾絆倒,他距離球門不超過10碼,平常情況下,都可以說球員靈光一閃,但是仔細想想,世界盃,少打一人,比賽最後關頭,義大利要靠一個邊後衛衝上去幹前鋒一條龍的活兒,是格羅索打了雞血,還是裡皮老謀深算把變鋒精髓運用到了極致?反過去想,沒有裡皮的點頭,給格羅索一萬個膽子,他敢衝上去?而且不給前鋒傳球,自己單幹?

說到底,“變鋒”的出現,是一種足球發展到了現實瓶頸,卻又無法追求最高境界的妥協。

荷蘭那種人人可以踢前鋒,人人可以轉換為後衛,站在什麼區域就履行什麼樣職責的全攻全守理念,太過自由,創造力太過驚人,簡直就是夢幻與極限,可現實就是,球員不是神,必須給球員一個框條,一個枷鎖,才能讓一支由11個球員組成的團隊運轉流暢,一萬個球隊去追求最高理想化的全攻全守,只會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崩潰,還剩下那個叫荷蘭,最高成就是世界盃亞軍,拿到一個無冕之王的榮耀。

但在刻板框條中,技戰術又會毫無新意,被可預測性又太強,於是,有了變鋒,有了德國隊後來名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