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說道:“師兄沒走過這種藤索橋嗎?來,我們一起走。”徐知常這麼大個男子漢,最失禮就數這次了,但無論如何,他也不想在小妹面前認輸的,聽得蘭兒喚他,忙凝神定氣,重新打量著前面的“橋”,他不願在女孩子面前失“威”,對蘭兒說道:“不用攙扶我,我自己可以過去的,師妹先走,我在後面……斷後。”蘭兒笑了笑,沒吭聲,只好一步一回頭,慢慢過了藤索橋,徐知常小心翼翼,跟在蘭兒的後面,強打起精神,學著蘭兒的走姿,在走動中找平衡,走到最後幾步,他倒真的沒了畏懼之心呢。

果然,前面的洞口地上,擺著徐知常託薩剌丁帶的那個包袱,上面有一封信函,還有乾糧。徐知常開啟信看,是正則道人寫的,告訴他這包袱裡的東西已經不是賊贓了,因為他們拿天梯山藏寶換了這些東西,還叫徐知常去秦州天慶觀裡取回寄存的行李物品,兩人換回道裝,並要徐知常帶蘭兒回山聽師傅的訓示。徐知常回頭看了一眼天梯山,想在山上尋找那些石窟和佛像留最後一眼,但令他大吃一驚的是,對面山上雲霧繚繞之間,只是聳立的峭壁,一大片黃土白石間青松雜樹,頭上只見一兩隻蒼鷹高高在藍天上盤旋,哪裡還有什麼石窟佛像!

【注】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北涼王沮渠蒙遜於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間開鑿的。天梯山石窟是在天然洞穴的基礎上創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歷史。天梯山石窟,又稱涼州石窟,位於涼州城南約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大坡山南崖絕壁間,窟下有寺,也稱大佛寺、廣善寺。乾隆《武威縣誌》:“大佛寺,城東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貫樓九層,又名廣善寺。”這在《法苑珠林》等佛教經籍中都有記載。石窟造像別具一格,或石雕或泥塑,其規模宏偉壯觀,精美絕倫,千姿百態,可與敦煌莫高窟媲美;大佛含笑,高30米,右手指向磨臍山,雍容典雅,莊嚴肅穆,有氣吞煙霞,揮斥乾坤之勢。現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主洞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來源:網路資料整理)

天色漸漸黑下來,徐知常說了幾乎一整天的故事,現在才拿起茶盞喝了小半盞茶,收住話題。

仇方聽罷,十分驚奇地問道:“那巖洞和佛像都到哪裡去了?”

徐知常拿起茶盞又呷了一口茶,沒有直接回答,說道:“我當時也在心裡問的和你一模一樣:那巖洞和佛像都到哪裡去了?我不是眼花吧!”

陸謙道:“沒錯,我跟隨太尉去過西北邊陲,在沙漠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一排排石窟,裡面也有很多佛像和壁畫,洞口也是時隱時現的。”

徐知常道:“陸大人也去過那裡?”

陸謙道:“是呀,當年我們也是跟西夏人打仗,我們……我們的大軍被衝散後迷了路,也是去到過那些石窟裡呢。”

徐知常微笑著繼續說道:“那也就說明了陸大人也是有緣人,命不該絕,不然,你到了山的前面也見不到那些洞窟的。”

陸謙低頭想了想,說道:“是的,當年要不是得到佛祖保佑,我們也沒命回來呢。”

仇方聽了一整天的故事,最想知道的就是那米囊花果殼的功用,道:“那敢問徐大人,怪道人後來有沒有將米囊花的果殼煉成丹藥呢?”

徐知常看了仇方一眼,搖搖頭說道:“沒傳說裡的效果,也沒熬成阿片,只是治療某些病的確有效,就像西夏太后的氣喘病,如果在藥方裡新增了米囊花的果殼,效果就明顯的好。”

仇方頗感失望地點頭應了“哦”的一聲,不再說話。

陸謙好像興猶未盡,又問徐知常道:“徐大人,那您早上說結了的仙緣又是什麼?不會偶然間找到什麼好藥品吧。”

徐知常笑了笑說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