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第一章 波蘭第一個倒下的多米諾骨牌(1)

訪談中國前駐波蘭大使劉彥順

1993年1月4日,瓦文薩總統夫婦在王宮大廳會見各國駐波使節夫婦。圖為劉彥順大使和夫人李惠娣參贊(左二和左一)同瓦文薩總統夫婦(右四和右三)互致新年祝賀。右二為蘇霍茨卡總理,右一為斯庫比舍夫斯基外長

徐鵬堂(以下簡稱“徐”):劉大使,您好。執政40多年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在1989年6月4日的議會選舉中突然失利,此後,波蘭政局急轉直下,團結工會“和平地”獲得政權,建立了以團結工會為主體的新政府。波蘭統一工人黨始則淪為參政黨,終則停止活動,不復存在。這種劇烈的變化之所以發生,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80年代,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執政地位不斷地在弱化,而反對派,尤其是團結工會卻在不斷地壯大,這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您能否詳細談談波蘭統一工人黨最後10年衰亡的歷史和團結工會逐步坐大的過程?

劉彥順(以下簡稱“劉”):這是一個需要歷史學家深入研究的問題,我現在只能談幾點粗淺的印象和看法。

波蘭統一工人黨在議會選舉失利後,前政府總理、波蘭統一工人黨最後一任第一書記拉科夫斯基曾形象地說,波蘭統一工人黨是步履維艱地參加此次大選,是“揹著石頭爬山”。拉科夫斯基認為“過去幾十年所犯的錯誤”,是波蘭統一工人黨背上的一塊沉重的巨石。我認為,拉科夫斯基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就是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能力的削弱,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過去幾十年所犯的錯誤”長期積累的結果。

說到過去的“錯誤”,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1948年波蘭工人黨內反對右傾民族主義的鬥爭,想到1956年“波茲南事件”和“十月事件”、想到1970年“十二月事件”。這些被稱為“政治和經濟危機”和“信任危機”的事件,長期以來在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和人民群眾之間掘開了一道鴻溝,播下了不信任的種子。對於一個*主義執政黨來說,這是一種致命的內傷。

1980年7月,波蘭爆發了戰後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浪潮。政府在不可抗拒的經濟壓力下宣佈大幅度提高肉和肉製品價格,成為此次*的直接導火線。這幾乎是重新上演了一幕十年前的“十二月事件”,也真是重蹈覆轍了。但其結果卻與“十二月事件”截然不同,在1980年工潮的聲浪中,團結工會運動應運而起。自此之後,在波蘭的政治舞臺上形成了團結工會和波蘭統一工人黨兩軍對壘之勢,雙方展開了一場持續近十年之久的奪權和反奪權的鬥爭。雙方之間攻守態勢的變化和力量對比的消長,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波蘭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團結工會興起後,波蘭統一工人黨也隨之改朝換代。蓋萊克退出舞臺,卡尼亞在國防部長雅魯澤爾斯基的支援下出任波黨第一書記。1981年2月,雅魯澤爾斯基兼任政府總理,形成卡、雅聯手執政的局面。不久,是年10月,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繼任,並集黨中央第一書記、政府總理、國防部長黨政軍三權於一身。

從團結工會興起到波蘭統一工人黨終止活動,雙方鬥爭的發展變化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0年8月至1981年12月,團結工會運動迅猛發展階段。波蘭統一工人黨提出“革新與和解”主張,團結工會則無視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呼籲,準備透過全國總*奪取政權。第二階段為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戰時狀態”(即軍管)階段。當局對團結工會“動外科手術”,團結工會轉入地下,瀕於消亡。第三階段為1983年7月至1987年11月,相對穩定階段。當局結束“戰時狀態”,團結工會雖有地下活動,但影響微弱,政治和經濟生活逐步恢復,社會的相對穩定達到頂點。第四階段為1987年11月至1989年6月,攻守再易位階段。波蘭統一工人黨的經濟改革方案在全民公決中受挫,波蘭統一工人黨試圖從政治改革中尋找出路,採取退守的姿態,團結工會利用1988年4至5月和8至9月兩次工潮東山再起,展開積極的攻勢。1989年2月,雙方透過圓桌會議達成妥協,團結工會合法化。第五階段為1989年6月至1991年1月,政權更迭階段。1989年6月,團結工會奪得議會大選的勝利,9月組成以團結工會為核心的新政府。波蘭統一工人黨拱手讓出政權,波蘭成為東歐劇變中第一個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1991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終止活動,退出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