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神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絕對精神,而宗教和絕對知識是體現絕對精神的兩個環節或形態。在這裡,邏輯或哲學所研究的中心內容或物件絕對知識也仍然是精神現象學所描述的意識形態之一。

明確了精神現象學主要分為五個大階段後,至於每個階段中又分作若干環節和意識形態,黑格爾自己也有分辯得不夠清楚的地方,而且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有的重、有的輕,也很不平衡。而且他於描寫這一意識形態到另一意識形態的過渡也多矯揉造作的地方。解釋黑格爾的人也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布洛赫(EmestBloch)在他的《主體—客體》一書中,勉強機械地把精神現象學分成十四個發展階段,依次一一加以列舉,也無可取之處。我們現在也暫不去細究。現在只談三點:(1)黑格爾在《小邏輯》裡,明白指出:“哲學知識須以意識的許多具體的形態如道德、倫理、[屬於客觀精神的形態]藝術、宗教[屬於絕對精神的形態]等為前提”。足見道德、倫理、藝術、宗教等都被黑格爾認作意識形態,都被認作可以導至哲學或絕對知識的前提。至於“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何以沒有把藝術提出來作為“絕對精神”的三個環節之一,這有兩個解釋:第一從“精神”的最末階段道德過渡到宗教,邏輯上和文化發展上比較順便。第二則因黑格爾在耶拿時期還未發揮出他的美學思想。直至1817年在海得堡時,他才第一次講授“藝術哲學”。(2)第一階段“意識”的發展有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固然可以被認作三種意識形態,但它們卻與後面各種意識形態如道德、倫理、宗教等很不相同,因此黑格爾很少稱它們為“意識形態”,而稱為“意識的諸方式:意謂、知覺和知性”。(3)《精神現象學》書中描寫某些意識形態特別突出鮮明,對於矛盾的分析也較成功,如對相等於奴隸社會的“主人與奴隸”關係的轉化的分析,對中世紀宗教出世思想“苦惱意識”的分析,對代表近代思想的如浮士德式的追求快樂的意識形態(“快樂與必然性”)對唐吉訶德式的改革家的意識形態(“德行與世界行程”)的分析。此外如對自身異化的精神的分析,象狄德羅在《拉摩的侄兒》小說中所描寫的分裂意識以及對啟蒙運動的意識形態的分析,都是比較著名的篇章,值得特別注意。

(六)精神現象學作為“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批判

馬克思特別注重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曾稱“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曾稱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的聖經”。馬克思這些意味深長的斷語應該怎樣理解呢?

我們認為說“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起源和秘密”與說“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的聖經”意思基本上相同。所謂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秘密”,意思是說,精神現象學是理解黑格爾哲學的關鍵,是開啟黑格爾哲學的秘奧的鑰匙。什麼是這種關鍵和秘密呢?這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最後成果”,這也就是“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

所謂“否定性的辯證法”表現在貫穿著“精神現象學”的“異化”或“自我意識的異化”這一概念上。馬克思指出:精神現象學就是“按照實際人的存在、自我意識的異化的現象去加以研究”,因而“掌握這種知識的科學”。換句話說,精神現象學就是研究自我意識的異化的現象的科學。馬克思也洞見到精神現象學作為研究意識形態的科學,也就是以研究人或自我意識異化的各種不同形態為物件。他寫道:“人的異化所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形態,也就只是意識和自我意識的不同的形態”。

由於馬克思抓住了精神現象學中所表述的“異化”——“否定性的辯證法”作為黑格爾哲學的秘密、關鍵和合理核心,他還進一步肯定“精種現象學裡麵包含有‘批判的成分’”。儘管馬克思指出精神現象學中“已經潛伏著黑格爾後來的著作中的無批判的實證主義和同樣無批判的唯心主義”的“萌芽”,儘管馬克思指出,“精神現象學是潛蘊著的、自身還不明白的和神秘化的批判”,但是他卻獨具隻眼地發現了裡面的批判成分說道:“但是,只要精神現象學堅持人的異化,縱使人只表現為精神的形態——則在它裡面便潛伏著批判一切的成分,並且常常就會準備著併發揮出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這就是說,“異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辯證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顛倒、剝掉其神秘化的外殼,就可以“發揮出遠超過黑格爾觀點的方式”。這就預示著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