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叢集將分別攻擊中安達曼群島、
南安達曼群島。
而負責攻擊小安達曼群島的第3兩棲登陸攻擊叢集則由中國…東盟兩軍共同組成。擁有1艘072型“玉康”級(072型)大型登陸艦、6艘079型“玉連”級中型登陸艦、新加坡海軍4艘
“忍耐”級坦克登陸艦、泰國海軍2艘“諾米德”級坦克登陸艦、4艘511型坦克登陸艦及其他輔助登陸艦艇30艘以上,搭乘有中國…東盟陸軍部隊3個步兵團和1個坦克營的兵力。
按照中國軍隊一貫以來的登陸戰術,此次“冰山再現”戰役的基本精神為多登陸地段有重點的突擊登陸,全縱深奪取並鞏固登陸地段。第一攻擊梯隊將以3個加強摩步師為先鋒,登陸正面寬約6~12公里。
每個攻擊叢集以兩個加強輕步兵團為尖刀部隊,每個步兵團又以2個加強營為尖刀,每個突擊營的登陸正面寬約500~1000米。即在6~12公里正面,將4個加強營同時在4個點登陸。率先登陸的加強營將包括一個步兵營,加強1~2個兩棲戰車連、工兵連、反坦克連、防空、防化及1~3個步兵連。
根據戰前的情報分析,戰役指揮部判斷印度陸軍在中安達曼群島、
南安達曼群島設防嚴密,守備部隊均超過1個步兵師。而小安達曼群島的守備力量較為薄弱,僅有2~3個步兵團的兵力。
印度陸軍的兵力配置前輕後重,其中僅有30%左右的兵力集中於灘頭附近的工事群內,而主力將部署在島嶼的縱深。印度軍隊採取這樣的兵力配置主要是為了抵禦掌握有制空權的中國軍隊採取垂直登陸,同時也能較好的規避中國海軍強大的支援火力。所以戰役指揮部較為樂觀的認定在搶灘階段,不會遭遇印度陸軍的激烈抵抗,真正的決戰將在島內進行。
為了迅速的將重型裝備運送上島,中國…東盟軍隊不僅調集了大量可以直接駛上灘塗的坦克登陸艦,更準備了大量由半高集裝箱模組為基礎的鋼製浮箱。這些被稱為“海上模組式後勤系統”的浮箱擁有噴水推進系統,可以迅速的構成任何所相要難得配置,其用途包括浮游棧橋、灘頭登陸門橋、車輛能夠自由行駛的滾裝平臺、駁船縱列、高架結構和海上防堤等。
2008年1月27號夜,各兩棲登陸攻擊叢集開始由集結海域向目標海域開金。各登陸艦艇組成的船團,呈雙縱佇列航行、各艦之間保持6~12鏈的距離。在整個航行過程中,水面艦艇將擔負其警戒護航任務,根據艦艇的效能分為遠端、直接、協同三種不同的警戒狀態。
其中負責遠端警戒的主力驅逐/護衛艦艇被配置在距離登陸船團5~15海里的威脅海域內一線排列,以保持雷達接觸為標準,組織對潛、對空、對海警戒的任務。而二線艦艇則擔任直接警戒,配置在登陸船團的前方及兩側,組成半圓或者扇型的警戒線,各艦艇之間的距離以保持聲納接觸(15~25鏈)。而由對地支援艦隊組成的協同警戒部隊則被配置在距離登陸船團前方10~20海里的航線上,向攻擊目標前進。
在黎明之前,各登陸船團均已進入距離換乘區12~25海里的“海上梯隊區”疏散待命,在重新編組之後按小隊為單位進入距離海岸8~16海里的換乘區。在攻擊開始前2~3個小時內,登陸部隊再在換乘區開始進行海上換乘。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十章:海岸燃燒(二)
經過一夜的緊張航行,各登陸船團在黎明前開始海上換乘,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兩棲登陸裝備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自二戰時期形成的換乘/編波的搶灘模式依然是有效而必須的。
雖然投入了大量的大型登陸艦艇,但是相對於各機械化步兵部隊數量眾多的重型裝備而言,中國海軍的登陸艦艇數量仍然十分有限,只能儘可能地用來搭載重型裝備,而出了少量均衡裝載的步兵外。第一攻擊波次搶灘登陸的輕裝部隊仍主要由徵用的大型民用船隻運載。
此刻在民用船隻的兩舷同時旁靠2艘小型登陸艇,即將投入登陸計程車兵們開始在軍官的指揮下,開始在漫天的朝霞中攀爬橫貫在船體上的大型軟梯,海天邊不時傳來的隆隆炮火中,不時有士兵緊張中失手墜下大海,在水兵們開朗的笑聲和嘲笑中被救上登陸艇。
對於這些步兵來說,在登陸發起時換乘小型機械化登陸艇、衝鋒舟等搶灘工是必須的,而大型登陸艦上的兩棲坦克等兩棲裝備的泛水也需要時間。艦首的艙門緩緩開啟,一輛輛兩棲裝甲車輛和兩棲主戰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