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比例最高的一個省份,

85萬常駐居民中潮籍華人多達10萬,且多數保持傳統的潮汕語言及文化習俗。新加坡的各大華人商業集團在這裡也多有投資,堪稱是新加坡的後園。新加坡政府曾一度對由廖內群島偷渡來新加坡的印尼華人開展嚴格的打擊活動,但戰火中無數新加坡居民攜家帶口卻偷渡逃亡廖內群島。

根據新加坡民政部門的統計,在戰爭爆發後的2周時間內,新加坡逃離新加坡的居民總數超過了50萬人。新加坡不僅是沒有可戰之兵,連可徵之民都少得可憐。所謂24小時內動員45萬人的國防動員計劃,頃刻間化為了泡影。

李光耀清楚的知道自己國家在戰時的求生之道就是讓潛在的敵人清楚,儘管新加坡人口不多,卻能在短時間內動員一支人數眾多的戰鬥部隊,哪怕敵人最終制服了新加坡武裝部隊,也得考慮是否有能力征服善於使用武器和炸藥的新加坡人民。

但是新加坡的民眾卻顯然沒有情緒配合自己的領袖。雖然李乘龍和他的商界精英們仍樂此不疲的藉著戰亂,到處低價收購新加坡的中小型企業,以擴大自己的家族資產。但此刻李光耀眼中新加坡的虛弱對來說是致命。中國政府已經表示,鑑於新加坡目前的處境。將派遣第58機械化步兵旅“幫助新加坡穩定國內局勢”。

正是對於這一小小的建議擊倒了走過無數風雨的新加坡政壇###,李光耀的健康水平幾天來一落千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新加坡不能拒絕中國。這並不是一次簡單軍事協防,而是新加坡對中國戰略依附關係的形成。

在全世界華人之中,新加坡人也許是與中國人的心理差距最大的。大過中國臺灣省人,也大過各國的華人。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新加坡人有著更親近西方價值觀的文化嗎?當然不是,新加坡在很多地方仍然甚至保留著世界華人之中最濃郁的儒教思想的影響。

真正的根源還在於地緣政治的糾葛,自中國全力以赴進行經濟建立,改革開放以來,作為跟中國同文同種甚至同樣採用簡體漢字的新加坡,由於既熟悉西方又熟悉中國,自然而然的成為強大中國經濟引擎發力帶動下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新加坡的政客們卻從中讀到空前的危機感,作為東南亞經濟和政治的龍頭,新加坡一直期望在東南亞建立一種類似於古希臘城邦的政治聯盟,而新加坡則理所當然的充當雅典的角色。環視周遍各國,新加坡有理由相信這一政治版圖不難實現。但是強大中國的出現,不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和文化上都對新加坡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以新加坡為主導的東盟建設,很多就被納入了中國…東盟的軌道。

為了將強大的中國割裂在新加坡的影響勢力之外,新加坡的政客作了眾多的努力。直鼓吹美國是東南亞重要的平衡力量美軍撤出菲律賓的海軍基地後,新加坡立刻提出美軍可以在新加坡樟宜接受補給,新加坡一度希望成為美軍在東南亞的唯一立足點。

中國提出和中國…東盟合作的同時。新加坡出於為平衡中國的力量的考慮,竟大力提倡印度-東盟合作。本來印度在東南亞沒有立足之地,正是由於新加坡的竭力拉攏,印度國內才對東南亞地區拓展充滿了野心。

新加坡更是東南亞第一個和印度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國家。時間是2000年,當時印度還處在核試驗後的短暫孤立時間。印度核試後,東盟對印度進行核試驗不但不進行譴責,反而給予默許或支援。可惜的是寄希望於印度的核武裝可以牽制中國的新加坡,最後自食苦果。

遭遇印度遠端彈道導彈襲擊的地區,至今到處拉著橘黃色的禁止通行的條幅,偶爾有幾個一臉失落和無奈的搜救志願者,從廢墟里牽著搜救犬疲憊的走了出來。

而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在中國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聯盟的過程中,新加坡總是在提醒東盟各國要團結一致,要注意到自己和中國是競爭關係等等。

但是今天新加坡無從選擇,對於中國的力量他們只有接受。李光耀曾不惜一切代價要求新加坡軍隊全力出擊,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正面的印度人,更是想向中國人展示他的國家,他的軍隊。但此刻他徹底的敗了,新加坡的力量已不足以保護自己,更不足以抵禦中國的進入。

李光耀曾說過,作為中國人的後代,他知道中國人的忍耐力很強,但同時知道中國人的爆發力也很強。通往馬六甲和印度洋的道路,中國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宛如破竹,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