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部分

身所攜帶的9M119炮射導彈(北約命名為AT…11“狙擊手”)進行反擊。但是由於在國內多次試驗失敗,印度政府早已取消該型導彈的生產和配備計劃。印度陸軍的裝甲群只能承受中國人的遠端打擊,藉助戰術煙霧和“Z”字機動的幫助,努力進入T…90S主戰坦克125毫米主炮直瞄炮火的打擊距離。

射擊完畢的“紅箭…9”輪式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退出發射陣地,仍然散發著硝煙的4聯裝發射裝置實施自動拋筒和再裝填。而1個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排開始進行接敵準備。

中國陸軍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戰鬥全重22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為1門120毫米滑膛炮,戰鬥射速8發/分。配備有先進的火控系統,其射程和穿甲威力均大於105毫米坦克炮,與125毫米坦克炮相當。主要用於裝備中國陸軍輕型機械化師和快反部隊。

在開闊的平原地帶,裝甲單薄的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當然不能與強大的主戰坦克抗衡。但是在城市地帶作戰,輪式自行反坦克炮靈活輕便的優勢得到了最大的體現。靈巧的輪式戰車在建築間充當著裝甲狙擊手的角色,不時的消耗著印度陸軍的裝甲突擊力量。

而布達拉城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湖區和溼地,缺乏戰場資訊支援的印度陸軍的坦克部隊毫不容易穿越中國陸軍的重重火力阻擊衝入布達拉城的城區也往往會陷入溼地泥潭,動彈不得。最終棄車而逃。

布達拉城的遭遇戰,進行了6個小時。印度陸軍損失了整整一個坦克團的近45輛T…90S主戰坦克,被迫停止了對這座吉隆坡周邊最重要的衛星城市的攻擊。而中國陸軍的損失僅為4輛輪式自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和2輛120毫米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而比紙面上傷亡數字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陸軍在大吉隆坡戰區建立第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印度陸軍對這座城市的圍攻將更為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