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艦船,1892年又更名為皇家印度海軍。在二戰中,皇家印度海軍與英國海軍一起征戰於世界各大洋的戰場之上。
但是當1946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續獨立之後,一度強大的皇家印度海軍原本應該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分割,但是吝嗇的英國人給印度只留下了2艘護衛艦、1艘輕型護衛艦和少量掃雷艇、拖船等,其所有人員的花名冊總共不到20頁。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對手更為弱小,在1946年英國人離去的時候,巴基斯坦根本還沒有談得上可以用於海上作戰的力量。
儘管如此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還是意識到擁有一支強大海軍的重要性。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印度海軍的經費預算和艦艇的規模均有了穩步的擴大和增長,1948年印度政府在國家百費待興之際,竟第一時間購買了名為“德里”的英國海軍退役巡洋艦。在1953年印度海軍舉行第一次海上閱兵時,印度海軍已經初步擁有25艘軍艦的海上戰力。
唯一不同的是在這段事情,由於缺少海軍高階軍官,印度海軍總司令和艦隊指揮軍官仍只好由英國皇家海軍的軍官來年擔任。先進的艦艇和裝備可以用錢買到,但是忠誠於自己祖國的海軍人才卻只能透過成體系的海軍軍事學院來培養。而曼###海軍學院,正是印度培訓海軍初級軍官的學校,它成立於1969年1月,位於南部的可城。
曼###海軍學院主要招收的是畢業於印度初級國防學院的海軍指揮專業學員,其主要任務是為海軍培養和輸送年輕指揮官。學院設有指揮、海軍航空兵等專業,學員先在學院內進行課堂專業理論學習,然後用22周時間到訓練艦上實習,訓練科目有航海技術、導航、電機工程和通訊技術等。訓練結束經考核合格後,發給艦艇值班軍官證書,授予指揮專業少尉軍銜。授銜後,還必須參加在柯欽舉辦的為期52周的專業訓練,爾後再分配到各部隊任職。印度海軍規定,只有指揮專業畢業的軍官,才有資格擔任艦(艇)長和岸基各級指揮機構主官,包括海軍參謀長。此刻從曼###海軍學院抽調大量的學員進入一線工作,並非單純是為了補充上一階段戰爭的消耗,更因為印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核心成員—喬京德爾上將迫切將更多新鮮血液注入並不忠誠於自己的印度海軍,他急於需要將更多迫於壓力而向自己低頭的印度海軍###們從他們的崗位上拉下來。
印度海軍按印度半島東、西、南部和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及附近海域分別劃分為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4個地區海軍司令部。其中西部海軍司令部設在孟買,所轄西部艦隊,編有印度半數以上的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負責阿拉伯海的防禦,其主要基地有盂買、馬哈拉施特拉、卡蒂亞瓦爾、瓦傑拉巴胡以及新建的亞洲最大海軍基地—卡達姆巴基地。而東部海軍司令部就設在維沙卡帕特南,下轄東部艦隊,其主要基地有加爾各答、維沙卡帕特南及馬德拉斯海軍站和維爾巴胡潛艇基地,其轄區為東部沿海及孟加拉灣。南部海軍司令部設在科欽,下設海軍航空兵司令部,並同時負責海軍院校訓練。
在印度海軍遠東司令部所在地—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落入了中國軍隊的控制之後,尚存的印度海軍3大司令部已經不得不擔負起了保衛整個印度洋的重任。印度政府一度認為只要印度海上力量足夠強大,扼守通往印度洋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咽喉要地—阿拉伯海方向的曼德海峽和馬六甲海峽,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整個印度洋,而當敵對力量突破這兩個海峽之後,印度海軍也仍必須控制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以保障印度東西兩翼的安全。
為了保護印度的安全,逐步完成對印度洋的控制,印度以本土為中心,將印度洋劃分為“絕對控制區”、“中等控制區”和“軟控制區”三個戰略區域。其中“絕對控制區”主要是制印度專署經濟區以外300海里以內的印度洋海域,在東部包括整個孟加拉灣,在其西部則主要包括阿拉伯海,在其南部則年包括沿海岸線600海里以內的印度洋海域。在這個區域內,印度海軍的戰略任務是取得制海、制空權,確保印度本土、沿海島嶼、專屬經濟區以及近海的安全。“中等控制區”則是“絕對控制區”以外300—600海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海軍在該區域的戰略任務是保衛遠海島嶼、海上通道和商船隊,對該區域進行監視,戰時控制霍爾木茲海峽、保克海峽,特別是馬六甲海峽等印度洋主要通道。而“軟控制區”為印度半島以外700海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認為有必要把海軍的勢力擴充套件到從海灣到好望角的廣大海域,為印度遠洋商船隊護航,為未來駛出印度洋成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