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對其軍事力量一系列苛刻的要求,在《中印馬六甲及印度洋地區和平協議》之中,中國明確要求印度削減其“具有威脅性的遠端戰略打擊能力。”這一含糊不請的表述之後卻是整個談判過程中最為複雜和艱難的較量。印度代表團將削減遠端戰略打擊能力僅定義為印度承諾不發展超過1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也就是放棄射程達萬公里的“蘇里雅”戰略導彈計劃。現在這個導彈計劃進行與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萬公里的導彈此前是專門為了打擊美國而準備的。
而印度陸軍射程最大的“烈火…3”型導彈,印度代表團也宣稱預定射程也僅為3000—4000公里,即便是最大射程也僅達到6000公里。根本不在“削減遠端戰略打擊能力”的定義之內。
不過這種解釋顯然不能為中國政府所接受,李翰文外長為印度政府所列出的裁軍名錄涵蓋廣闊。中國政府不僅要求印度政府全面銷燬使用了精確制導系統,可以攜帶有具有機動變軌能力核彈頭的所有“烈火”系列彈道導彈,大量削減已經部署的“大地”系列近程彈道導彈。同時放棄現有的和以色列合作的戰略反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
同時限制其遠洋海軍和戰略空軍的數量和發展速度。具體的措施包括中止部署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限制印度海軍所擁有的大型航空母艦、遠洋艦艇的數量。空軍不得擁有遠端戰略轟炸機和空射遠端巡航導彈等等數十個名目。
對於中國政府所提出來的種種條件,阿德瓦里一度表示出強烈的反彈,甚至宣稱中國政府這樣的作法根本就是將印度的“和平誠意”視為戰敗國肆意宰割。印度軍隊寧可戰鬥到底也不會選擇屈辱的交出自己最為寶貴的武器。不過他的反彈僅僅只是延長了談判的時間而已。在中國軍隊強大的軍事優勢面前,阿德瓦里最終還是有條件的接收了這些條件中絕大多數。
印度軍隊將在2年之內銷燬所有現役的“烈火…3”型彈道導彈,但保留少量“烈火…1”、“烈火…2”型彈道導彈。理由很簡單,阿德瓦里認為“烈火”…1型和2型導彈的射程分別為1500公里和2000公里,能夠對與印度世代血仇的巴基斯坦起到“威懾作用“,而對其他大國的主要大城市沒有威脅,連起碼的“勸阻”都談不上。而且這些導彈使用固態…液態並存推進裝置,顯然不適合用於激烈的實戰需要。如果中國在這個領域再予以堅持,印度為了自身的安全必須要求中國對等的要求巴基斯坦放棄其部署的中程彈道導彈。
而在海空軍領域,印度的讓步則比較大。因為阿德瓦里清楚在目前的情況下,印度至少要2~3年的時間來休養聲息,而在這個階段不用中國來進行限制,印度自身也無力重新建設自己的遠洋海軍和戰略空軍。中國人的削減和限制反而有利於印度海、空軍的“瘦身”計劃。令目前大而無當的印度海、空軍變得更為精幹和強大。
“你我都知道凡爾賽條件的限制沒有能夠阻擋德國的再次崛起。所以我希望中國政府在制定這些政策的同時能儘量避免將仇恨的種子播撒在次大陸人民的心中,要知道此刻的印度比一戰中德國要大的多。”在連日的唇槍舌劍之後,《中印馬六甲及印度洋地區和平協議》最終在北京簽定,在簽約的過程中阿德瓦里仍不忘在最後的時刻,警告一下自己難纏的對手。
但是李翰文外長卻只是報以一個冷峻的微笑,輕鬆的說道:“我們也都知道德國再次崛起之後,最終仍然倒在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面前。最終瓦解、分裂。仇恨永遠不是別人播種的,而種下仇恨者最終收穫的只能是毀滅。希望貴國的領導人和人民能真正的以史為鏡。放下成見,開創中印兩國世代友好的新篇章。”
就在《中印馬六甲及印度洋地區和平協議》簽署的同一天,印度陸軍東部軍區最後一支地面部隊—部署在尼科巴群島的第12步兵師宣佈將中國—東盟聯軍投降。在經過了長期的海面封鎖之後,長期以來躲在半地下的工事之中等待中國遠征軍打擊的印度陸軍終於可以安全的迎接此刻印度洋溫暖的陽光了。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定,印度陸軍第12步兵師在岸邊中國軍隊指定的區域集結,將所攜帶的武器和彈藥完整的交給在岸邊登陸的中國海軍陸戰隊,然後就列隊開進由他們的軍營改成的戰俘營等待遣返印度本土。作為印度陸軍第12步兵師的師長—賈沙麥爾少將,在走進戰俘營之前還興致勃勃的邀請前來受降的國海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現任中國…東盟聯合艦隊最高指揮官的姚廣勝少將,觀賞了當地最古老卻最廣泛的娛樂項日—鬥野豬比賽。
過去,這種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