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南征北討,青史留名。
自己的學問再多再精深,和右相李林甫的治國之才相比,只能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聖人選擇自己擔任李林甫的助手,其實看中的也就是那麼點修飾點綴的功能。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陳。希烈不敢說自己有知人之智,但自認為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故無論他人如何嘲諷,陳。希烈都老老實實地按照聖人和李林甫的期望,當好政事堂中的點綴。
李林甫要獨霸相權,可以,讓他去費神吧,某樂得清閒!李林甫要扳倒太子,可以,讓他去折騰吧,某絕不阻攔!李林甫要報復敢言之人,可以,讓他去打擊吧,某裝作看不見!需要某參加的朝會,某就準時參加;需要某籤核的公。文,某就毫不遲疑地落筆;需要某講官話的時候,某就尋章摘句,講得花團錦簇、妙不可言……
陳。希烈自認為已深得《老子》之三味,懂得“無為而無不為”,無國事之勞心,無爭鬥之耗神,悠哉樂哉、富貴平安。
豈不聞魏晉先賢有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人生苦短,何必諸事勞煩,不若及時行樂。想到這裡,陳。希烈忽然想起年前新納的一房小妾,不禁心神動盪。
又想到剛才阿史那暘說王正見貴為一方節度使,居然擺不平後宅那點私事,不禁滿心嘲弄。內宅的一點小事都搞不定,還能節鎮手下的驕兵悍將嗎?虧得聖人也是個風流中人,對後宅之事頗有雅量,居然主動替王正見解決難題。如果遇見漢武帝一樣毫不憐香惜玉的天子,這王正見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腦子活泛過來之後,殿內外的各種聲音就順著耳朵灌了進來:李林甫對大食國情形滔滔不絕的講解聲、聖人不時追問插話之聲、高力士輕微轉動脖子不時觀察殿內諸人臉色的聲音、太子時粗時細的呼吸聲、阿史那暘右手食指輕敲左手背的撞擊聲、殿外小黃門欲圖靠近偷聽的腳步聲……
各種聲音爭相恐後往陳。希烈的耳朵裡鑽,讓他不勝其煩,卻又下意識地開始琢磨其中暗含的資訊。雖然他是伴食宰相,但首先也是凌駕於萬萬人之上的宰相,對於政治的敏感度是遠勝大多數人的。
“哥奴,朕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大食國當下的情形,一言以蔽之,就是教義之爭為表、王位之爭為裡,夾雜部族之爭,而鹿死誰手尚未有定論?”聖人試著總結了李林甫的長篇大論。
陳。希烈雖飽讀經書,但對大食國也知之甚少,只知道其國在極西之地,開元初曾經和大唐在河中地區發生過小規模的遭遇戰。之後,大食國就敬畏大唐的天威,不時遣使入朝。
“陛下聖明,一言而勝微臣之萬語!”李林甫對聖人毫不吝惜阿諛奉承之詞。
陳。希烈知道,單就拍馬溜鬚這一點,自己雖不像張九齡那樣有道德潔癖,但至死也達不到李林甫之流這種無節操無下限的境界。
“哥奴莫要誆朕,朕不過重複汝之意耳!”聖人笑著搖了搖手,一幅不吃李林甫這一套的樣子:“阿史那卿,北庭這邊對大食國的事如何看?給朕說說你的想法。”
“啟稟陛下!大食國自開元三年(715)兵鋒東指以來,始終圖謀河中之地,對昭武九國不斷威逼利誘,妄圖讓粟特諸國背叛大唐。大食國兵甲充足、幅員遼闊,實乃勁敵!我軍曾在烏滸河畔與大食軍遭遇數次,多是不勝不敗之局。故王都護在碎葉城救下大食國公主和使者之後,即詳細詢問大食之事,並立刻將相關事宜急報政事堂。”阿史那暘回稟到此處時,陳。希烈仔細想了想,依稀記得曾有這麼一份奏章,不過具體內容他基本都記不得了。
“遣人護送公主來京之後,王都護深感大食內亂與河中安危息息相關,立即派遣斥候多方探尋大食訊息,並找尋來往大唐和大食之間的粟特商隊,盤問大食國內亂之情形。微臣從庭州護送天馬出發之前,王都護又找微臣深談了大食國的情形,並託微臣向陛下面稟三事:其一,詳查各處訊息,大食國內亂甚烈,或有朝代更迭之跡。其二,新興之黑服大食軍,行事暴戾,危害更甚尚白服者。其三,黑衣白服,對河中均存覬覦之心,無論勝負皆不利我,不若維其兩虎相爭之勢。”
阿史那暘轉述的三事,聲若金石,讓陳。希烈從頭昏腦漲中完全清醒過來。
陳。希烈雖以玄學聞名天下,但並非不知兵事之人,除了身為左相之外,陳。希烈還兼任兵部尚書。當然,陳。希烈不喜俗事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