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可以避免的延遲。此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國聯合參謀代表團討論海軍問題,馬歇爾強調,必須利用中國人情願採取攻勢的機會,必須找到方法,給予大元帥必要的保證,使其進攻可以開始。但迪爾元帥與韋唯爾態度一致,堅持認為由於缺乏護航艦隻,艦隊不能進入孟加拉灣,因此不能保證掌握制空與制海權。

1943年1月8日,蔣介石覆電羅斯福,正式拒絕發動緬甸戰役。他在電報中強調,他深信收復緬甸的企圖必須有海陸的聯合行動。除非海軍能從海上阻擊敵軍增援,或登陸部隊能在緬甸南部後方打垮日軍,敵人將可以迅速集中攻擊中國在緬北的部隊。由於供應線的薄弱,不論中國在後方有多大兵力,都趕不上日軍集中的兵力。因此,進行侷限於緬甸北部的攻勢,軍隊最後勢將面臨戰敗的危險。最後,蔣介石抱歉地做出如下結論:如果海軍不能控制緬甸海,與其冒著所提議的北緬戰役中包含的危險,不如多待幾個月,甚至等到秋天雨季結束以後再考慮。'注:《史迪威在華使命》第258~260頁。'羅斯福收到蔣介石的電報後,回電力勸蔣介石在他和丘吉爾即將舉行的會議之前,不要做出最後決定,羅斯福寬慰蔣介石說,在這次會議上,將有充分的時間為3月份緬甸的軍事行動做出關於海軍支援的安排。

自從中國提出反攻緬甸的戰略計劃後,一方面不斷地對反攻計劃不斷充實和完善,一方面與英美積極協商,力爭儘快實現三國聯合,三軍配合,兩棲登陸,收復緬甸的設想。這不單是從打通國際運輸線,堅持抗日戰爭,也是從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利益著想。從英國方面來看,緬甸失陷並不具有影響全域性的意義,只要能拒日軍於印度之外,對奪回滇緬路,恢復對華軍運不感興趣。因此,當史迪威、蔣介石與英方商議反攻緬甸計劃時,英方以各種理由加以拒絕。美國從亞洲太平洋的總體戰略出發對中國提出的反攻緬甸的計劃一直持積極支援的態度。但由於美國傳統的對亞洲軍事政策以及美國戰爭動員較遲,無法抽調大批兵力直接參加緬甸戰役。因此,美國一方面從租借物資,美援、軍備等,力促中國出兵緬甸對日作戰,一方面竭力敦促英國積極配合,為反攻緬甸承擔責任。由於緬甸戰役在英國世界戰略中位於北非戰役之下,在北非戰役開始後,英國始終拒絕派海軍配合。這樣,中國於1943年春收復緬甸的計劃就破滅了。此後,反攻緬甸計劃成為美英中三國政治軍事會議討論的主題之一。

二中美英反攻緬甸決策的有關國際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

1942年底,反法西斯同盟各國對德作戰形勢已開始大為改觀,為了協調盟國擊敗法西斯的戰略方針,羅斯福、丘吉爾決定於1943年1月15日左右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確定1943年的作戰方針,擴大盟國的政治影響。在這次會議上,反攻緬甸問題也是討論的主要問題之一。英美之間經過爭論,確定了中美英三國水陸兩棲反攻緬甸的原則,並初步商定了實施戰役的時間。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及其主要軍事首腦會於卡薩布蘭卡,商談世界大戰形勢,並磋商反攻緬甸問題。由於當時世界大戰的主動權開始轉移到盟軍一邊,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海軍參謀長金上將再次提出了實施兩棲登陸,佔領仰光,全部收復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

他們認為,透過這一戰役,可以重新打通進入中國的國際運輸線,並可推動中國對日本採取主動的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中國建立空軍基地,轟炸日本的工業設施和海上運輸線,迫使日軍在中國及太平洋和東南亞的主要地區採取守勢。這樣,就能“減少我們在太平洋地區遇到的危險,使我們能進攻德國”。'注:《蔣介石的外國高階參謀長——史迪威》第517頁。'從美國的利益出發,這樣比用美國人進行曠日持久、逐山逐地、代價高昂的戰鬥要有利得多。

英國參謀人員提出,攻擊義大利和開闢巴爾幹戰場都需要運輸和登陸艇,登陸仰光可能影響到歐洲戰局的發展,削弱橫渡海峽進攻歐洲的作戰力量。對此,“美方已答應,部隊運輸工作和登陸艦大部分由他們負擔一部分海軍掩護力量”。'注: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4卷下部第3分冊,第1011頁。'馬歇爾還威脅英方說,除非發動“安納吉姆”戰役,否則太平洋地區隨時都可能出現迫使美國遺憾地撤銷在歐洲戰場上承擔義務的不利形勢。在此基礎上,英美兩國首腦同意最遲於1943月11月底實施“安納吉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