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第475頁,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的第二期作戰方針。企圖以此征服全緬,迫降中國,東進印度,實現稱霸亞洲的預期目的。中國遠征軍正是在這種危難之際,開赴緬甸前線與日軍作戰,揭開了中國軍隊在國外戰場上,為抗擊日本法西斯,解放他國人民而與盟軍協同作戰的歷史。
一緬甸戰局的變化
佔緬甸是日本“南進”戰略的最後一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儘管日本攻勢迅猛,但由於中國抗戰的影響,日本投入南方作戰(即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的兵力嚴重不足,只有10個師團和3個混成旅團,約佔日本陸軍地面部隊的20%。其主力仍然陷於中國。日本在華派遣軍司令部下轄21個師團,1個騎兵集團,20個混成旅團,另外還有大本營直屬第四師團駐上海。用於對付蘇聯和鎮壓中國東北抗日聯軍的關東軍司令部下轄13個師團和24個混成旅團'注: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2卷第53頁,東京1971版。'。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決定“在開戰初期,僅只攻擊南部緬甸之一部分,俟初期作戰進展後,在可能範圍內,再攻略緬甸司令部'注:同上,第二卷194~195頁。'。”其具體部署是:“以進駐泰國的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迅速準備進攻緬甸,於作戰初期相機覆滅緬甸南部之敵航空基地,俾使在馬來亞方面作戰軍之側背獲得安全,嗣後再攻略仰光附近,粉碎中英合作之據點;俟作戰告一段落後,再增加兵力,擊破中英聯軍,加強對中國及印度之壓迫。”'注:同上,第1卷第114頁。'
經過周密研究和部署,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第15軍強行進駐泰國,脅迫泰國政府訂立城下之盟,對英美宣戰。12月19日,該軍一部又奪取緬甸南部丹那沙林地區的三個英國機場,阻斷了英國從印、緬對馬來亞的支援,並獲得了空襲仰光的基地。此後,日本軍隊一面在泰緬邊境集結軍隊,構築道路,為入侵緬甸做準備,一面對仰光進行空襲,破壞英國的防務。應該說,日本佔領泰國,已明顯地預示著即將對緬甸發起攻勢,中國和美國都很關注事態的發展。然而,英國卻以大英帝國自居,認為日本不會輕易侵緬。起初,英國只有2個英印師和當地的緬甸步槍隊守衛著遼闊的緬甸國土。後來有所增加,派來三個英國步兵營和英國第七裝甲旅'注:同上,第二卷第50頁。'。英國在緬甸的整個守軍情況為: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和英國第7裝甲旅及緬甸地方部隊,共約3萬多人,主要部署在仰光、曼德勒和薩爾溫江口的要港毛淡棉(又譯莫爾門)三地,隸屬於駐印英軍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指揮。
在緬英國部隊大多數是由緬甸人和印度人組成,缺乏訓練,裝備很差,土氣低落,缺乏戰鬥力。緬甸人民被英帝國主義統治了60年,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根本就不可能在接受英軍的指揮下去抗擊日本的侵略。而英國又忙於歐洲戰事,沒有力量也不可能把緬甸事務放在它的“先歐後亞”的戰略上加以考慮。1941年12月底,韋維爾將自己的參謀長胡敦中將派為駐緬部隊司令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胡敦上任後,按其上司的旨意。“一方面把軍輜供應送至仰光以北400英里的曼德勒山區,一方面從印度的曼尼普爾趕修一條山路,同曼德勒和通往重慶的滇緬公路建立了陸上聯絡'注:利德爾-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325~326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胡敦的所作所為,充分暴露了英國政府對能否守住緬甸缺乏信心,不做積極的應戰準備,反而在尚未開戰之前就作退卻的行動。
1942年1月,日軍第55師團突破泰緬國境,19日輕取緬甸南部的戰略要地土瓦,31日進佔緬甸第二大港毛淡棉,另一路日軍33師團於2月4日攻佔毛淡棉北面的巴安,強渡薩爾溫江,突破仰光以東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英印第17師大部在西當河以東被殲,殘部逃往同古(亦稱東籲、東瓜)。毛淡棉失守,緬甸局勢空前嚴重,“由此可知仰光之危,倘若日軍侵入仰光,不僅緬甸全域性撼動,不僅中國的國際重要交通孔道有切斷之虞,而且印度也將深受唇亡齒寒之威脅'注:《新華日報》1942年2月5日。'。”面對如此嚴重的局勢,中、英、美三國震驚,世界矚目。2月10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倫敦唐寧街10號主持召開五國“太平洋作戰會議”,英、美、荷、澳、印均派代表參加。會議主要討論了四個方面的問題。(1)太平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