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5部分

第361章 破燕

寶鼎把國策變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原因,把統一前後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碰撞,把未來大秦可能存在的幾種發展方向,向公子扶蘇做了一番詳細的闡述。

寶鼎不指望扶蘇能夠全部理解,更不指望他能全部接受和認同,他只想讓扶蘇看清楚未來,讓扶蘇在思考中進步,讓扶蘇知道,大秦的未來既不能“師古”,也不能“從今”,而是要走一條全新的路,一條沒有歷史經驗做參考的只能靠堅持不懈去探索的路。

扶蘇用心聆聽,對統一大業、國策變革和貴族們的理想目標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宗室領封國的重要意義也有了更清楚的瞭解,由此他也知道寶鼎和王翦之間為什麼會出現了裂痕。不能說寶鼎想得太複雜,而是複雜的事情一旦發生,再想亡羊補牢就來不及了,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有些事必須要做,比如對軍隊的實際控制。

分封宗室,卻不分封功臣,而宗室弱,功臣強,誰敢保證功臣們的心裡就沒有一點想法?誰敢保證功臣們始終如一地忠誠自己的君主?誰敢保證功臣們在遙遠的邊陲不會擁兵自重割據稱霸?誰敢保證封君們不會在自己的封國裡成為功臣們謀取私利的工具?

同姓分封制始自劉邦,這一制度開始之初也是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的廝殺。

劉邦取天下之後,分封宗室和功臣,其中韓信、彭越和英布是三大異姓王,君臣互相猜忌,結果短短時間內劉邦就把他們全部殺了,然後斬白馬以盟誓,非劉姓不得為王。

從白馬盟誓可以看得出來,在經過始皇帝高度集權和霸王項羽的全面分封失敗之後,劉邦和他的臣僚們為了確保王國的長治久安,採取了一條折衷的辦法,那就是郡國制,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和封國並存制。這個制度也有個過渡,那就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等到劉邦把異姓王都殺了,斬白馬以盟誓之後,封國才由九個同姓王相領。

劉邦為什麼要斬白馬以盟誓?原因很簡單,九個同姓王實力弱,根本不是功臣的對手,劉邦一死,新皇帝和九個封國王未必能夠保證王國的安危,所以劉邦無奈之下,斬白馬以盟誓,試圖把道德規範和權力法則相結合,試圖以此來扼制功臣們對權力和財富的掠奪。

劉邦這一招純粹就是自欺欺人。他一死,呂后掌權,大肆分封諸呂為王,屠戮劉姓王,大漢陷入空前危機。如果沒有呂后這位強權人物的出現,誰敢保證大漢不會陷入混亂?呂后太利害,迫使劉姓宗室和功臣們不得不聯手對抗。呂后一死,齊王劉襄舉兵伐呂,灌英陣前倒戈,陳平周勃為內應,一舉擊殺呂氏,迎代王劉恆為皇帝,也就是漢文帝,這才度過了危機,但隨之而來的新危機就是同姓王實力的劇烈膨脹,這是劉姓宗室和功臣們聯手抗衡呂后導致的後果。

同姓王實力膨脹,中央勢弱,最困難時期中央的政令只能通達關中和中原一些郡縣,於是削藩自然而然就成為中央頭等大事。削藩的後果就是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結束後,咸陽才削藩成功。到了漢武帝時代,這才逐漸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

從大漢初期幾十年的風雨來看,不得不佩服始皇帝的“偉大”,始皇帝竟然在統一之初就以鐵腕實施中央集權制,以“從今”思想為基礎,把“法治”延續下來並推到極致高度。當然,其代價也非常可怕,帝國不過只有短短十五年的國運,而中土生靈更是為此付出了幾千萬人的代價,從遠古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全部付之一炬,最後只剩下一片廢墟。

寶鼎有這些歷史經驗,知道此制度實施過程之初,宗室和功臣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在宗室勢力普遍較弱的情況下,不排除個別功臣利令智昏舉兵造反的可能,所以在此制度實施之前牢牢控制軍權,實際掌控軍隊尤為重要。

公子扶蘇送別叔父返回行轅後,馬上給自己的父親寫信。

他很清楚叔父的意思,那就是透過自己的嘴,把叔父心中所想告訴咸陽的大王。兄弟之間尤其像秦王政和公子寶鼎這樣政見不同的兄弟之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但父子之間可以說,而且還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自從寶鼎在白馬津教誨了扶蘇之後,扶蘇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按照寶鼎所說,事無鉅細,包括心中所思所想,都一五一十地在信中告訴秦王政。秦王政對扶蘇的進步給予了充分肯定,不但在信中不厭其煩地教誨扶蘇,還常常與其討論國事,引導他站在大秦未來君王的高度去思考治國之道。

公子扶蘇的這封信十萬火急送到了咸陽。

秦王政看完這封信,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