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大王會用他?”
“以防萬一。”寶鼎冷笑道,“這樣的人假如躋身朝堂為上卿,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王翦不以為然地一笑置之。既然武烈侯要殺,那就殺吧,或許郭開知道武烈侯的什麼秘密,所以才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咸陽。
中山大戰的勝利讓咸陽鬆了口氣,雖然關東局勢依舊嚴峻,但秦軍終於從同時深陷三個戰場的險境中擺脫了出來。
中山大戰結束,咸陽所能呼叫的錢糧也基本告竭,但是,代北戰場上秦軍正與匈奴人激戰正酣,而中原局勢更是一天比一天緊張,齊國軍隊雲集薛郡,中原大戰一觸即發,這令咸陽寢食不安,甚至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兩線作戰對秦國來說絕對是個災難,而財賦的嚴重不足更是讓這場災難變得尤其可怕。
在咸陽看來,中原當然比代北重要,所以當咸陽宮接到中山大捷的訊息後,馬上做出了把中原主力調回中原戰場的決定,然而,這個命令還沒有送出去,武烈侯公子寶鼎和武成侯王翦就飛奏咸陽,要求把中原主力急調代北戰場。
武烈侯和武成侯的理由非常充足,因為中山大戰結束後,中土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代北的戰略地位極其突出,能否守住代北直接關係到了大秦的統一程序。
武烈侯在奏章中詳細闡述了代北的戰略地位,並草繪了一張未來的北疆形勢圖。這張草圖上最為醒目的就是三道血紅色的箭頭。凡是看到這血紅箭頭的人,都被其中所蘊含的暴虐殺氣和強烈的危機感所震撼。
若要保住目前的中土局勢,就要保住代北,而若要保住代北就要保全代北軍,而代北軍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則有助於保住代北,用得不好則可能導致代北丟失,所以秦軍必須對代北軍形成強大威懾,而這種威懾力來自於代北戰場上秦軍的絕對數量,所以中原主力大軍必須轉戰代北。
秦王政和中樞大臣們經過數日商討,最終認同代北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接受了公子寶鼎的奏請,允許其帶著中原主力火速趕赴代北戰場。
秦王政在令書中要求公子寶鼎不惜一切代價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擊敗匈奴人,奪回雁門,重新穩住代北局勢,從而給秦軍騰出手來支援中原贏得足夠時間。
事實上這一命令不現實,就算咸陽現在還有錢糧調送到代北戰場,但因為代北距離關中太過遙遠,糧食在運送途中的消耗就已經超過了最終運抵目的地的糧食數量,所以指望代北戰場上近三十萬秦軍在最短時間內與匈奴人決戰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同樣,秦王政和中樞大臣們對中原戰場也抱有幻想。中山大戰結束,趙國滅亡,秦國統一中土之勢已經徹底明朗,按道理齊楚兩國肯定要合縱,要乘著秦軍主力在代北戰場與匈奴人作戰的時候展開反擊,但楚國政局不久前發生劇變,公子負芻篡奪了王位,楚國需要時間穩定國內局勢,暫時還不敢撕毀秦楚盟約,如此一來僅靠齊國的力量,即便攻擊中原也難以擊敗秦軍,更不要說奪取中原了。
另外,咸陽目前還有可以調遣的軍隊,一旦中原局勢緊張,咸陽還可以把東南軍隊調往中原戰場,也可以從關中抽調京畿衛戍軍支援中原。
公子寶鼎接到秦王政的命令,馬上帶著代北軍急速北上,王賁、楊端和與章邯則帶著中原主力和一部分北部軍緊隨其後進入代北戰場。
秦軍佔據中山,吞滅趙國,接著武烈侯公子寶鼎帶著秦軍主力轉戰代北的訊息迅速傳到齊國和楚國。
齊王建果斷下令,攻擊中原。
就在齊軍向中原發動攻擊的時候,楚國政局再度劇變,臨武君景纓和項君項燕發動兵變,誅殺了令尹陽文君,將其所屬勢力一掃而盡,一夜間壽春血流成河。景氏和項氏控制朝政之後,馬上說服了楚王負芻,決定與齊國合縱攻擊中原。
第344章 再至代北
公子寶鼎二次入代,再一次走進代城,心中不免感慨萬千。
當初他穿越而來,在這個時代的歷程就是從代北開始,代城的驚天一刺讓他名揚天下。幾年過後,他已成為大秦第一權貴,中土最為顯赫的君侯,今日更是掌控著代北的命運。人生變幻莫測,而寶鼎的人生變化可謂空前絕後。
駐馬立於美麗的山巒之中,望著蔚藍色的天空和遠處雄偉的山城,寶鼎的思緒不禁隨著漂浮的雲彩回到了銘刻在記憶中的過去。在那個世界裡,父母還好嗎?妹妹是否陪伴在他們的身邊?抑或在喧囂的城市裡獨自闖蕩?學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是否還會想到自己?胖子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