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鼎再一次向蓋聶和荊軻詳細闡述建立“方鎮”的原因、用途和意義,還有它的重大使命。“方鎮”不是權宜之策,而是大秦要長期堅持的一項拓邊、戍邊和發展邊陲的策略,為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方鎮制度都不會發生變化。
“當務之急是什麼?”寶鼎說道,“是穩定,只有穩定才能讓災民看到希望,消除恐懼,然後他們才會遵從命令,才不會在生死關頭突然崩潰。”
“組建軍隊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穩定災民,讓災民們感到安全。”
“河北軍當前的使命是什麼?就是激發災民的聰明才智,調動災民拿出最大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難進行自救。”
“災民在轉徙途中會遇到重重困難,在安置過程中會遇到重重阻力,在生產自救中更需要軍隊的幫助。未來一段時間,河北軍不是打仗,而是竭盡全力救助他們的同胞,救助他們的親人,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死亡。”
蓋聶和荊軻凝神細聽,恭敬受教。
“災民穩定了,局勢就控制住了。局勢控制住了,我們才能一步步、有條不紊的快速實施預定計策,才能爭取到最有利的條件去救活更多的人。”
寶鼎說到這裡嘆了口氣,“你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我現在給你們配置武器,你們有多大的把握讓災民們嚴格遵從命令?你們其實根本一分把握也沒有。在飢餓和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會失去理智,都會變成窮兇極惡的野獸,最終還是會在瘋狂中失去生命。”
大道理的確是這樣,但面對江南的具體情況,河北軍還是要配置一部分武器。長沙郡雖然亂了,但還有大量官員沒有逃亡,還有很多軍隊、庶民在戍守自己的城池和鄉村。他們也要生存,他們更不想成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的犧牲品,所以江南的仗還有得打,武烈侯需要更多的軍隊。其次,災民進入了一個敵對的王國,安全失去了保障,僅靠虛弱的身體和手中的棍棒無法保證安全,所以守護方鎮的軍隊必須獲得武器。
寶鼎考慮良久,讓趙高請來了魏起和甘羅,幾個人共議此事。
蓋聶和荊軻堅持每鎮配備兩千人的武器,但魏起和甘羅擔心災民失去控制,堅決不同意。
“我大軍主力正在前方戰場作戰,武器消耗很大,我必須先保證主力大軍的需要。”魏起也不隱瞞蓋聶和荊軻,把現有武器儲備總量及預計消耗數量做了一番解說,“目前我最多隻能給你們三千兵力的武器配備。”
三千兵力?現在一個方鎮就有兩千到三千不等的兵力,這點武器杯水車薪,太少了。
蓋聶十分不滿,當即反駁。
目前秦軍主力由一萬虎烈軍、一萬巴蜀軍、兩萬東南軍,兩萬樓船水師和三千黔中地方軍組成。現在兩萬樓船軍一部分在洞庭一帶與楚國水師對峙,一部分和三千黔中地方軍正在大江南北運送災民,同時進行監護。虎烈軍一部則跟隨武烈侯行動。
殺進江南腹地的只有三萬五千步騎,這樣的兵力能夠迅速南下無假關,本身就是個奇蹟,這和楚人對形勢的錯誤判斷有關。等到楚人摸清了秦軍的實力,接下來的仗就難打了,不管是長沙城還是其他主要城池,都會據城死守,固守待援。
楚國的主力都在淮水一線,雖然距離長沙郡較遠,但他們肯定要西進救援。一旦秦軍未能在楚國援兵趕來之前拿下長沙郡的主要城池,奪取足夠的糧食和物資,那麼拿什麼去抵擋楚軍的反攻?到了那時還能指望災民遵從命令?
“從我們渡過沅水攻擊無假關開始,到楚國援軍抵達長沙郡,最多一個月時間。”蓋聶最後說道,“請問魏中軍,你有把握在一個月內攻佔長沙全境,拿下全部的城池?”
魏起啞口無言。
魏起和大多數官員一樣,對西南策略根本沒有信心,但因為武烈侯信誓旦旦,而且武烈侯也沒有退路,他只能捨命相陪。目前的局面看上去對秦軍有利,但這只是表明假象,一旦楚人展開反擊,秦軍就擋不住了,原因很簡單,秦軍有百萬災民這個大包袱,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掉,更不要說打仗了。
魏起的想法就是堅持一天算一天,等到堅持不住,災民崩潰,形勢大亂了,武烈侯也只有承認失敗,撤回江北。不過那時候撤回去,武烈侯雖然聲譽受損,但他曾經陪著災民共度患難是事實,他也向天下人證明他的確努力了,只是無力迴天而已,這樣一來武烈侯不致於陷入極度被動,好歹贏得了一些主動權,還可以在東南繼續堅持下去。
魏起的想法其實就是大多數官員的想法,這種想法導致他們現在很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