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趙王和李牧反目成仇,為的是爭奪代北的控制權?但代北三郡貧瘠,拿到它的控制權對邯鄲有什麼直接好處?當年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還有,公子恆到底是誰殺的?既然李牧知道公子恆對他的重要性,李牧還要殺他?
“左庶長,公子恆不是我殺的。”寶鼎苦笑道,“但那位趙國公主的話顯然不可信,李牧沒理由殺他。”
“公子,公子恆就是你殺的。”蒙恬嚴肅地說道,“即使在大王面前,即使你知道大王知道真相,也不能矢口否認,有些秘密永遠都是秘密。”
寶鼎急忙點頭。蒙恬一旦嚴肅起來,那股撲面而至的威嚴還是頗有威懾力。
“至於李牧為什麼要殺公子恆,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公子恆就是給公子隆陪葬的,讓邯鄲給燕國一個交待,同時避免邯鄲和李牧因為此事而發生激烈衝突,導致河北大戰失敗,趙國敗亡。”蒙恬說道,“公子恆不死,趙國就要拿李牧開刀,以便給燕國一個交待,否則燕國必然以此為藉口出兵南下。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燕王喜即使不願出兵也沒辦法。趙國現在就指望李牧的代北軍了,邯鄲敢把李牧拿掉?趙國生死存亡懸於一線,就算邯鄲要拿李牧,李牧會答應?代北軍會答應?所以公子恆是為國而死,死得其所,值了。”
寶鼎有些明白了,不過此事既然蒙恬都看得出來,難道瞞得過燕王喜?
蒙恬看到寶鼎還是面帶疑惑,於是又補了一句,“燕國兩次伐趙,兩次大敗,如今的實力不堪一擊,假如趙國亡了,燕國保得住?這個年代就是弱肉強食,誰相信盟約?趙國亡了,燕國必定難逃一死,所以燕王喜迫於我大秦的威逼,雖然不敢出兵支援趙國,但這種事,只要雙方默契配合一下,彼此心照不宣也就算了,畢竟趙國也賠了一個公子恆,那可是平原君的兒子,趙國的柱石大臣,也算是損失慘重了。”
“難道燕王喜相信公子隆是秦人所殺?”寶鼎問道,“黑冰刺殺公子隆的理由實在太牽強了。”
“燕王喜即使懷疑又怎麼樣?難道他要眼睜睜地看著趙國滅亡,然後燕國跟著死去?”蒙恬冷聲說道,“這個世上,什麼都是假的,唯有實力是真的。燕王喜沒有實力,只有忍氣吞聲,不忍也得忍,不信也得信。”
寶鼎無語。秦人太強悍了,有實力就是不一樣,話裡話外都是霸氣十足。
蒙恬不再與他糾纏這件事,把話題重新引到了河北戰局。
“此戰,桓齮在河北擊敗李牧,然後與南線楊端和南北夾擊,攻克邯鄲,從此趙國亡,山東六國去其一。兩人居功至偉,功勳蓋世。”蒙恬面色不善,語氣裡更是透出一股憤懣,“桓齮和楊端和都是楚系的人,你可以想像一下,此仗過後,咸陽局勢將如何變化?”
“大王有沒有應對之策?”寶鼎試探著問道。他現在也被蒙恬的自信感染了,覺得河北大戰確實十拿九穩,但桓齮怎麼打敗了?會不會和咸陽局勢有關係?
“我大秦將士,上下齊心,誓死奮戰。”蒙恬鄭重說道,“這一仗,不僅關係到趙國的存亡,也關係到我秦國的興衰,不容有失。”
寶鼎把嘴巴閉上,不敢亂說話了。
“李牧的大軍已經抵達河北戰場,正與我大軍激戰。”蒙恬繼續說道,“李牧固守營壘,死守不出。為了把李牧的代北軍主力誘出來,桓齮上將軍打算示敵以弱,命令原先暗藏於井陘的麃(biao)公暫時不要出動,太原、上黨兩地的軍隊也暫時停止東進,就地待命。所以,你還有一點時間,馬上派人去離石要塞,叫你的蒼頭短兵火速趕來晉陽。”
“我有軍職嗎?”寶鼎有些期待地問道。
“暫時還沒有。”蒙恬笑道,“公子可以暫居我的軍營,公子的蒼頭短兵則在我的軍營外自建一營,糧秣武器自可就近補充。”
寶鼎微笑點頭。看得出來,這一仗的大功勞沒有王翦的份,也沒有蒙恬的份,而自己不過跟在他們後面看看熱鬧,然後順手撿便宜,撈點軍功而已。
這就是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啊。貴族拿軍功太容易,而平民若想拿軍功,就要靠砍人頭。靠砍人頭來積累軍功聽上去很公平,其實裡面的名堂太多,某種程度上就是忽悠人。假如你的上官死了,你不但沒有功勞,還要連坐;假如己方的死亡人數等於或者超過對方,你砍再多的人頭也沒用,不但無功還有罪責,總而言之,最低層計程車卒想靠砍人來積累軍功,太難太難,幸運者有,但太少了。
不過相比閭左貧賤連從軍的資格都沒有,這些從軍的平民待遇就很不錯了,最起碼有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