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政治力量已經崛起於朝堂,具備了影響和干涉大秦政局的實力,那麼他們就不得不正視這一現實,繼而分析和推衍未來政局的發展,拿出自己的對策。
武烈侯和北疆武力的政治訴求是什麼?利益追求是什麼?
武烈侯利用自己執掌北疆軍政大權的機會,在北方邊郡實施了一系列新政,在短短時間內打造了一支強悍的北疆軍,而這支北疆軍在山東戰場上已經證明了它的強大武力。武烈侯用這個無堅不摧的武力告訴咸陽宮和豪門貴族,他崛起了,他擁有了割據稱霸的武力條件,但北疆太過貧瘠,他還缺乏財力條件,所以他需要修築直道,需要贏得秦王政和咸陽宮的財賦支援。假以時日,等到北疆的武力和財力都達到了稱霸的條件,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秦王政和咸陽宮的擔心,也是豪門貴族對武烈侯和北疆武力的政治訴求和利益追求的認知。
基於以上觀點,秦王政和咸陽宮在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北疆武力來穩固和增加中央的權威,利用北疆武力來威懾和壓制豪門貴族,但同時也要限制北疆的發展,要利用中央的財賦始終鉗制北疆,利用武烈侯和豪門貴族之間的矛盾挑起兩者的鬥爭,讓他們互相打擊對方,不斷地削弱兩者的實力。等到中土統一了,穩定了,中央逐漸控制了地方,中央集權制逐漸走向了正規,那麼接下來就可以解決武烈侯這個“隱患”了。
豪門貴族認定武烈侯不是聖人,武烈侯的終極目標是分封諸侯割據稱霸,但北疆條件太差,武烈侯需要時間來發展北疆,需要時間來控制更多的地方勢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都取決於中央給予北疆的財賦支援。
中央給予北疆的財賦支援有個前提,那就是中土遲遲不能統一。
中土統一程序延緩,中央就有時間穩定和恢復新佔領疆域,有時間從容佈局控制地方郡縣,就能迅速增強國力。國力增強了,財賦多了,中央就會給北疆更多的財賦支援,以維持和發展北疆的武力。北疆武力強大了,中央權威更大,那麼對豪門貴族的威懾也就更大。可以想像,在一個強大的中央的駕馭下,統一程序的最後階段可以一蹴而就,而豪門貴族對“分封”的追求會遭到沉重的打擊。
豪門貴族當然不會束手就縛,不會任由秦王政和武烈侯聯手打擊他們,剝奪他們分封諸侯的機會,所以他們會向武烈侯妥協,讓北疆在未來一段時間獲得中央財賦的支援,但同時他們也會向秦王政妥協,聯手秦王政壓制武烈侯,遏制北疆實力的膨脹,從而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間的矛盾。當這對兄弟針鋒相對拔劍相向的時候,秦王政必然向豪門貴族做出讓步。
誰敢把武烈侯和北疆這個潛在的威脅、這頭吃人的猛虎一直豢養在身邊?只要武烈侯和北疆足夠強大了,強大到足以威脅到秦王政和中央安危的時候,秦王政必然要聯合豪門貴族一起剿殺武烈侯。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殺了武烈侯,摧毀北疆武力,豪門貴族不但在統一大業中建功,還在維護中央權威和大秦統一中建功,於是豪門貴族必然會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夢想成真。
大秦的豪門貴族們以迅速統一中土為藉口,聯手向秦王政施壓,說白了就是逼迫武烈侯“出手”,看看武烈侯如何選擇。
豪門貴族從武烈侯的選擇中就可以判斷出未來大秦政局的發展方向,由此各方勢力也就能拿出合適的對策。
武烈侯上奏咸陽。
這是武烈侯率北疆軍返回北疆後,第一次以奏章的形式正式向咸陽表明自己對未來中土大勢的看法。
武烈侯在奏章中第一個闡述的問題就是中土的統一。
統一的目的是什麼?是結束中土的分裂,是結束中土的戰亂,是創造一個和平富強的新中土,是建立一個嶄新的強大的新帝國。
那麼在統一過程中,到底是吞併六國一統四海重要,還是穩固疆土安撫普羅大眾重要?
荀子在《王制》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中土的普羅大眾飽受了數百年戰亂的苦難,到今天已經是不堪重負。大秦的國民也是一樣。假如以桓齮將軍在漳水河長城擊殺十萬趙軍做為統一大戰的開始,那麼至今統一大戰已經打了十二年,這十二年裡,大秦國民付出了多少?大秦國民還能承受多少?
當統一大戰進行到今天,當大秦的軍隊已經在北方抵達大黑河、在南方抵達淮河的時候,當大秦已經吞併關東五國幾乎把整個中土併入大秦版圖的時候,大秦的國力已經損耗到了極限,大秦的國民已經不堪承受,中土的蒼生已經難以為繼,這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