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時陝西蘸水面的面,通常是很寬的褲帶面,而且一碗之中就是一根長長的面,吃的時候用筷子捋著面,從清湯中找出一頭,放入蘸料碗中邊蘸邊吃就可以,甚至蘸料碗與麵碗之間,始終有一根面連著……
而沾面則是將面和澆頭空放著,而且單獨放置的沾湯,也不會是什麼重口味的紅油蘸料,而同樣是拉麵用的高湯。
與普通拉麵相比,好處顯然易見,那就是避免了湯、面在一起時間久時相互影響,破壞了面的口感與湯的味道。
轉而使用了湯麵分離、現吃現沾的形式,有些餐館中還會提供為湯碗加熱的裝置,以此來確保每一口,品嚐到的都是最佳口感……
其他人還有些疑惑,不明白在這種呈遞之後,評委會馬上打分的形式的比賽中,為什麼還要使用沾面?
而之前品嚐過她的“拉麵”的劉昴星,倒是隱隱猜測到了一些原因……
“嗯?這些是麵食澆頭?麵食澆頭配上拉麵,會不會有太平淡了?”
“不,之前我看到她好像……”
“等等……這澆頭下面的面是……”
菖蒲的沾面,甫一出場便令評委們疑惑不已,因為在面與澆頭的碗中,上面蓋的一層澆頭,正是兩種小長方形、餅狀的面製品,還有一截小圓筒的卷類,似乎也是某種面製品卷著蔬菜!
從拉麵澆頭的角度來說,未免有些奇怪,畢竟用面來搭配面,有些太單調了。
然而緊接著他們的注意力,就在用筷子翻看澆頭,看到下面的“拉麵”時,連同“疑惑”一起轉移了過去……
只見下面已經煮好的“拉麵”,並非是面的白色、或者麵筋較多的淡黃色,而是一種渾濁的透明色!
比起正常的麵條來說,可以說是已經半透明,但是比起粉條來說,卻又太渾濁了,與完全透明的“無影面”就差的更遠……
但是在“拉麵大賽”上,看到這種“麵條”,依舊令評委們有些的驚訝。
下箸之後,從筷子上傳遞來的手感,就可以感覺出,這東西和“麵條”顯然有區別!
“嗯?那是什麼?”繪里奈疑惑道,單憑遠遠地看,繪里奈也確定不了這特殊的“麵條”的材質。
當然,她也並不是在自言自語,而是在問臨位的劉昴星,繪里奈相信,既然昨晚劉昴星嘗過菖蒲的面,那麼肯定會知道里面有什麼神奇之處……
“那是一種豬肉糜和少量的糯米粉,加上甘薯粉一同揉制,再擀成皮烘乾,最終切成條形後煮制的產物……用中華料理的說法,與‘燕皮’很像!”劉昴星說道。
燕皮,又稱肉燕皮,除了這種用豬瘦肉糜的,還有用鮮魚肉、五花肉來製成的,通常用來做“燕皮扁食”,也就是充當餃子、餛飩之類的皮,又也像現在這樣,直接做成麵條!也就是“燕皮面”。
“豬肉糜?原來如此,素面、素澆頭……沒有提到麵條嗎?想不到這傢伙,居然能夠想到這一點,‘區區’小拉麵館的傳人,能做到這一步也算不錯了。”繪里奈故作不屑的說道。
這些有自己的配方、秘方的民間小吃館的傳人,通常不會進入料理學院學習,而是在家中由長輩傳授技藝。
因為在年紀不大時,就會接觸到家傳秘方,之後刻苦鑽研針對性極強的技藝……
在“菜系大融合”時代之後,因為各種菜譜革新的速度都很快,所以長輩在對菜譜進行改革的時候,也會帶著傳人一起,所以才能培養出一些創新精神。
但是與同等的學院派相比,大多都是基本功紮實、專業廚藝高超,但是在創新能力上卻要低一籌的……
而像是“日式拉麵”的“重湯不重面”,對於許多餐館派的選手來說,都屬於常識性的盲點,但是菖蒲卻跳出這個盲點來看問題了!
所以她才能夠做出這種類似“燕皮面”的拉麵,來與“沾面”形式相組合。
而劉昴星同時也覺得,菖蒲之所以使用“沾面”的形式,除了為了最佳的口感之外,可能也是為了進一步規避規則……
比賽的主題是“素湯、素澆頭”,的確並沒有要求麵條也素的,但是真的將“燕皮面”放入湯中的話,或多或少的話,必然會有物質的交換!
如果到時有一絲一毫的葷油,流入湯汁之中,那麼究竟還算不算是“素湯”呢?
劉昴星之前就有這種疑問,不過因為足夠美味,他認為評委們不會在意這點小誤差,畢竟這種物質交換,對於湯的影響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