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2部分

,卻又不以為然道:“那些大臣們,慣會說一套做一套。鈞兒,你要記住,這天底下最不能信的,就是他們的話。同樣一件事,他們想這樣,就有這樣的說法,想那樣就有那樣的說法。對於孝與忠的關係,他們還有個說法叫‘移孝作忠’。孝是對父母,忠是對皇上。天大地大皇上最大,如若忠孝不能兩全,作臣子的,首先就得盡忠!”

“那,孩兒在這件事上,不會遭到罵名?”萬曆畢竟還小,自然相信自己的母親。

“不會,”李太后愛憐地看著兒子,和顏悅色地開釋道,“你如果留下一個奸臣,為的是自己的聲色犬馬,而讓他奪情,後代人肯定會恥笑你。但張先生是大大的忠臣,他會幫你奪回江山,對這樣的人奪情,是英明君主的作為!”

“有母后這句話,孩兒就放心了。”萬曆終於如釋重負地笑了起來。

見兒子如此認真地思考問題,李太后不得不承認,兒子已經長大了,這分明是她日夜期盼的事情,但事到臨頭卻又心生惆悵。想了想,又道:“你如今大婚在即,一旦婚禮將成,我就要回慈寧宮了。日後不能每天督促你的起居飲食,練習政務,你千萬記住,自己是天地神人之主,關係著祖宗社稷。一定要萬分涵養,節飲食,慎起居,依從老成人諫勸,不可溺愛衽席,任用匪人,使母后擔憂……”話還沒說完,她就掉下淚珠來。

萬曆見了,趕緊給母后擦拭淚痕,輕聲安慰道:“母后放心,孩兒不會讓您失望的……”

“鈞兒啊……”李貴妃摟住兒子,低聲飲泣起來,倒把萬曆給弄懵了,不知母后這是觸動了哪根心絃。

這時候,日已西垂,夕陽正好斜斜地照射進來,給這對天下最尊貴的母子,塗上一層淡紅的光暈。

第八八六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下)

張居正喪父一事一經傳開,便成了京城官員議論的焦點,為這位改革急先鋒惋惜者有,覺著是他的報應者亦有,但起先也只是人們茶餘飯後,冷眼旁觀的話題而已,並沒有人摻和進來。

因為大明官員的丁憂守制制度,施行兩百多年從不曾更易……官員一接到家中訃告,循例都要立即上疏乞求回家守制三年。皇上也會立即批覆,著吏部辦妥該官員開缺回籍事宜。這在百官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誰也沒閒到多管閒事,教張閣老和皇帝該如何如何。

然而事情的發展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接到訃告至今已經四天,張居正卻還沒有上疏請求丁憂,只有給皇帝和太后的兩道謝疏,上面也無半點丁憂之意。更讓人覺著不對味的是皇帝的態度。即將大婚的萬曆小皇帝,以出奇的熱情回應了張居正的奏疏,話裡話外的慰留之意十分明顯。

於是一些好事的官員,就攛掇著葛守禮,藉著到張居正府上吊唁,旁敲側擊的問他,是不是過於憂傷,以至於忘了什麼重要的事?

張居正被老前輩說得老臉通紅,訕訕道:“這兩日魂飛魄散,進退失據,有失禮的地方,還請葛老多擔待。”

見他還要裝糊塗,葛守禮似笑非笑道:“看來是真的憂傷過度了,連丁憂這麼重要的事也忘了!”

“葛老這可就冤枉我了。”張居正道:“我已經上疏並諮行吏部,題請放回原籍守制了。”

“沒有忘就好。”葛守禮意味深長道:“不能讓天下人誤會江陵的人格啊。”

“……”張居正無言以對。

第二天,吏部果然收到了張居正請求丁憂的諮文,尚書王崇古剛要按例批覆時,卻隨即有宮裡太監前來傳旨道:‘張閣老受皇考付託,輔朕衝幼,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賴,豈可一日離朕?父制當守,君父尤重,準過七七,不隨朝,你部裡即往諭著,不必具辭。’

楊博身歿之後,王崇古便被從三邊總督任上召回,接任了吏部尚書一職,以此為交換,張居正復出為次輔,張四維退居三輔。這位戎馬半生的天官大人,既和首輔保持著親密的關係,又能維護吏部的獨立性,使其沒有淪為內閣的附庸。僅此一點,就讓他有資本笑看風雲、寵辱不驚了。然而接到這道不許張居正丁憂的旨意後,他卻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這是六年以來,皇帝給外廷下的第一道中旨!

之前也有過很多旨意,然而大都是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而已,但這一道中旨,強烈透出了皇帝的自主意識——朕要你這樣做!

按說皇帝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必須照此執行。但王崇古哪敢未經請示,就開了這個口子?只要有這一次,日後皇帝就可以繞過內閣和六科,對百官發號施令。隆慶六年建立起來的良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