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就算是完成了傅彪的心願。

書是“傅彪的遺腹子”

據出版方介紹,《印記》本預定在傅彪去世百日時發行,但由於張秋芳對自己的部分首稿不太滿意,因而她又重新進行了第二次寫作。

該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美麗人生”是傅彪在2004年第一次手術之後,親筆寫下的八篇日記形式的文字。第二部分則是張秋芳在傅彪去世之後的四個多月中,寫下的對丈夫的點滴回憶。而第三部分收錄了傅彪兒子傅子恩、演員葛優、徐帆、袁立等的紀念文章。

“他在養病中間完成了部分文字的寫作,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回到自己喜愛的事業中去。在他去世之前,他親口跟我說,餘下的就由你來寫吧。所以,這本書是他的心願。”張秋芳如此解釋《印記》的緣由,並把這本書比作“傅彪的遺腹子”,在經過自己的孕育之後把它“生”出來。

寫作過程“快樂並痛著”

談到整個書的寫作過程,張秋芳用“艱難而又堅定”來形容。“我寫作的那部分節奏其實有兩個。第一部分是比較愉快的東西,都是我們過去在一起時的快樂回憶。因為我覺得傅彪他一向帶給大家的都是歡笑,所以我想讓讀者共享我們曾經的快樂,透過我的表達把歡笑帶給大家。”張秋芳說。

快樂回憶之後,另一部分文字寫下的是傅彪生病後的生活。這部分的情景是張秋芳自己常常不能面對,總想“躲著走”的。“它們是在眼淚裡泡著寫完的。常常是寫不下去,就停下來,然後再繼續。我其實不想把它寫成完全歇斯底里地發洩情感的東西,因為那樣的東西不會有長久的價值。在我看了一本朋友送的《西藏的生死之書》之後,我對生死有了更多感悟,所以我後來就希望這些文字能夠讓大家對了解‘生死’有幫助。這個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或早或晚會面對的。如果能達到這個效果,那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首批讀者獲贈紀念封

“絕症來臨,走了最美。”這是傅彪生前寫下的一首詩中的一句。“這首詩是在他去世之後,我才發現的。這句話讓我明白,他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看淡了生死,他那麼樂觀的心態,讓我很受啟發。”張秋芳說。她還表示,在完成書稿的寫作之後,她和兒子到了傅彪的墓前,兒子親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父親。“他說等書出版以後給爸爸帶一本來。”

為感謝給自己幫助和關愛的人,張秋芳主動提出向購買《印記》一書的首批讀者贈送限量印製的紀念首日封。首日封裡珍藏著一張從未公開過的傅彪照片。

憶彪子

張秋芳:“他得到了最佳謝幕獎”

我以為我的生活將從此應該歸於平淡,誰知彪子早已給我們孃兒倆安排好了一切。他沒有跟我說過任何交代的話,卻早已經在他備受折磨的時候,把我託付給了他的朋友們。

朋友們依著“君子協定”告訴我彪子的囑託時,我不禁痛哭失聲。我為了減輕他的痛苦始終不肯告訴他病情多麼嚴重,甚至橫下一條心,直到終點也得不到他最後的叮嚀。他卻默默為我鋪了一條嶄新的路。

我為了彪子而“演習”,彪子為了我更是在演戲,誰的戲更好呢?彪子又勝出了,他得到了最佳謝幕獎。

摘自《印記·後記》

《印記》書摘

美與美麗

我害怕美麗,在美麗面前

我羞澀,因為我不美麗;

我感激美麗,在美麗面前

我明白了我的目標;

我靠近美麗,在美麗面前

我更內在;

我向往美麗,在美麗面前

我用角色對照。

餓的時候,吃著了最美。

困的時候,睡著了最美。

長大了以後,生了孩子最美。

老了以後,孩子孝順最美。

困惑的時候,有老師最美。

困難的時候,有朋友最美。

老人健在,孩子最美。

朋友全在,自己最美。

生病之後,健康最美。

絕症來臨,走了最美!

接近偉大,胸懷最美。

; ——傅彪2004年作

(編輯:術術)

相關報道:北京晚報 張秋芳:愛讓傅彪的生命變得永恆

;;;;;;;;;; 京華時報 與傅彪合著《印記》首發 張秋芳誦讀滿臉淚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