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人怎麼管理好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其實就是把個人的道德修養作為做人、做一切事情的基礎。無數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一個能管理別人的人,不見得能管好自己;同時我們無法想像:一個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會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一、人貴有自知之明——為什麼有人走到哪兒都不受歡迎
1。瞭解自己是做人的基礎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我們總會發現一批才高八斗但處處碰壁的倒黴蛋,有人將之歸罪於時代和環境,但細細究來,這種人的結局不能不和他們乖張的性格有關,而對這種性格進一步分析,這種人往往是心胸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或者是狂放不羈根本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傲慢之輩。典型如古代擊鼓罵曹的彌衡之流,走到哪裡罵到哪裡;如今這類人也不鮮見,而且這中間有不少還是號稱學過工商管理的“高階人才”,遺憾的是這種人無論走到哪個單位,都處理不好起碼的人際關係。是這個單位不好嗎?換一個單位依然如故,走到哪裡都覺得是小人當道,自己總是懷才不遇,結果是走一處罵一處,走一路罵一路,甚至是幹到老罵到老。我們歸納一下,這種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視甚高,高到了不知自己是誰,自己究竟賣多少錢一斤。這種人一生最大的失敗恐怕在於缺少自知之明。誠如古人所言:“量隨識長。然有人識長而量未長,何也,實識未至也。”這段話說的實在是太精闢了,用今天的話來講,這種人是典型的理論脫離實踐,其見識根本就沒長上去,所以根本不懂得如何做人,當然也就談不上怎麼做事了。
正因為如此,老祖宗才反覆教導我們在做事之前首先學會做人,而要做人又首先要“知己”。在教導我們應該“知己”方面,說得最明確不過的莫若老子了。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裡有如下透徹的論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智,只是自我之智,今天看來主要指的是智商;明,是心靈之明,更多指的是一個人的情商。“知人者”,只是知於外,屬於智者,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因此,能瞭解別人的人,只能算是有智慧的人;而能瞭解自己的人,才是真的明道之人。所以,我們在談怎麼做事、怎麼做官時,首先要搞清自己是怎麼回事。但是要想知己者首先得“想”知道自己,縱觀有“自知之明”一說,已引申為一人有著謙虛態度,知道自己不足之意。其實自知者,是既知道自己所長,有著充分的自信,又清楚自己的短處,虛心補之,故曰:自知者明。不少人認為知人和知己這兩個方面自然是知己者甚易,因為世上最瞭解自己的還不是自己?喜怒哀樂,心知肚明。於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如何琢磨別人上,可是琢磨來琢磨去,往往把別人琢磨偏了,為什麼?因為他常常是以自己之心來揣度他人之腹。但關鍵自己究竟是什麼,還沒有弄清楚,自己“昏昏”,怎麼知人“昭昭”呢?由此看來,欲以知人,必先知己。看來,一個人最大的困難就是了解自己了。它需要以平常之心,權衡利弊,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才能在管理活動中、人際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亢,既能知足常樂,又能積極進取。不過,古往今來並不是世人皆能知己,因為人有一個最大的劣根性,就是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彷彿比周圍的人都要高明。這從正面理解是自尊,但是“過猶不及”,如果過度,就變成了自負。心理學告訴我們:自負其實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那麼瞭解自己什麼呢?一個人無論高貴與卑微,此生一定要有幾個明白;首先明白自己是誰,其次要明白自己生活在什麼時代和國度,還有一點就是要明白自己處於什麼位置。明白自己是誰就是客觀地瞭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以設計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用今天時髦的話講就是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明白自己生活在什麼時代和國家,是為了確定自己的作為;明白自己的位置是學會如何把握好自己作為的分寸。如果這幾點搞不明白,必定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失敗。
老子認為:只有“自知者”,才是屬於明於道的。因為一個明白人,屬於既知人又知己,又知時代,那才是內外皆明。按老子的觀點,智,僅僅是顯意識,它形成於後天,來源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給自己來個準確定位,這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第二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