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會忽視掉委託代理關係。對於經濟行為,對於金融機構,包括投資的和管理層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是什麼樣的扭曲,這方面以前的研究並不是太多。所以透過我自己做這些事以後,我就感覺到,委託代理關係對於在現實社會和現實經濟中起到的作用、產生的影響是無所不及的。所以這個問題,委託代理關係在經濟學,特別是金融經濟學的理論中間,受到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遠遠比實際要求的要低得多。
因為我們剛做對沖基金的時候,是所謂市場中心的對沖,也就是說,在美國股市上面,我沒有做多,沒有做空。而且我們是每買進一塊錢的股票,就要做空另外一塊錢的股票,所以這樣可以透過組合兩邊買多或者賣空的這些股票,透過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組合,使這兩邊的風險互相對沖掉。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不管整個股市的大盤往上走還是往下走,上漲還是下跌,我們對沖基金的業績都應該往上漲。就是不管市場怎樣,我們都應該賺錢,這是我們最初追求的目標。
問:當您跟客戶去談這個事情的時候,您覺得您的角色從一個學者中轉換出來了嗎?
陳志武:多數時候,我覺得不需要作太多的轉換。因為我們管理這些基金的方式,完全是根據我們研究的這些數理模型來做的。所以我們去解釋這些數理模型的時候,如果我沒有學術的背景,或者不能把做學術的視角放上來的話,很難去做這種說服工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兩個角色並沒有什麼衝突。因為我的方法決定了是要靠非常強的學術背景和理論背景才可以這樣做的。換句話說,我們不會去坐莊,或者覺得我們能判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未來的風雲走向,我們不需要作這些判斷,而且我們都是根據這些模型來幫助我們作這些判斷。
三
陳志武在學者和商人之間遊刃有餘的同時,從2001年開始,漸漸地在國內聲名鵲起,陳志武開始對中國的房地產、人民幣升值、民間金融、城鄉差距等幾乎所有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陳志武用其廣博的知識,引用各國曆史資料進行綜合比較,用嚴謹的理論體系進行深刻分析。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他的名字被中國的金融界和學術界廣泛提及。
問:有沒有印象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稱您為經濟學家?
陳志武:這個真的想不起來,這個可能主要是在國內。因為在美國,沒有“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者”這樣的一個差別,英文裡面都叫Economist(經濟學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在讀研究生之後,人家基本上也可以說我是一個Economist(經濟學家),或者說Financial Economist(金融經濟學家)。
問:有一個流傳的版本,就是說在2001年7月的時候,您是在飛機上看到一本雜誌,所以才決定要回到中國來研究中國的模式,是這麼回事嗎?
陳志武:對。那個雜誌讓我看到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那個階段的時候,有很多的現象、有很多的資料對於做經濟學的資本市場研究的人來說,應該非常有意思。因為中國在過去的28年,在我看來,一直在經歷著三個大的轉型。第一個大的轉型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第二個大的轉型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第三個大的轉型是從一個封閉社會向一個開放社會的轉型。在世界的歷史上,不同的國家曾經經歷過這三種轉型中間的一種或者兩種,但同時在這三個大的方面都正在發生轉型的,這樣的經歷確實不是太多。所以我覺得過去二十幾年方方面面的中國經濟、中國社會,甚至包括中國政治和文化的那些變化,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都提供了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實驗室、一個資料庫,可以幫助我們人、社會和經濟相關的一些學科,有一些根本性的認識,並豐富人類的知識庫。 txt小說上傳分享
誰是陳志武(4)
問: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您的理論和認同了您的模式,大概是什麼時間?
陳志武:這個可能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時候,大概1995年~1999年之間,那個時候做了一些研究,並越來越多地在這樣一些主流的、最好的學報上發表,這個時候,搞經濟學,特別搞金融學方面的人,知道我的人越來越多了,包括美國、日本和歐洲,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等。
問:然後在回國研究中國經濟模式的時候,您也在不停地發表文章和評論。第一篇文章是什麼時候發表的?
陳志武:第一篇文章應該是2001年12月在《新財富》上發表的。當時寫的應該是關於一個證券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