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
現在,“雷同”的最初意思已經不常用了。而在文藝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本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的說明。在文藝評論中,“雷同”一詞多用來批評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
兩字篇 第四章(2)
“雷同”指隨聲附和,也指不該相同而相同。
■ 連襟
典出《贈李十五丈別》: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頗合,相與襟袂連。
杜甫晚年的時候住在川東,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老人,兩人很談得來,於是就經常來往。透過聊天他們發現,原來他們兩家還是遠房親戚,因為兩人性格很合得來,關係也很好,所以在杜甫離開川東的時候,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紀念他與老人家的交往過程,詩名叫做《贈李十五丈別》,詩中寫道:“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頗合,相與襟袂連。”詩人以襟袂相連來形容彼此關係密切。
到了宋朝的時候,“連襟”一詞就已經廣泛使用,意義與我們今天的相似。宋人馬水卿在《懶真子》裡面也寫到:江北人稱女婿為“連襟”。
今天,“連襟”一詞是姐妹的丈夫之間的互稱,表明兩人之間的關係很近。
■ 吝嗇
“吝嗇”一詞,來源於吝先生和嗇先生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吝先生,他非常小氣。有一次他到城裡去辦事,遇到了另外一個小氣的嗇先生,兩人一路有說有笑,非常高興。在分別時,兩人還相約好中秋節的時候在子虛亭飲酒賞月,相見時吝先生要帶酒,嗇先生要帶上菜。很快中秋節到了,兩人都準時來到子虛亭赴約,因為兩人都很小氣,見面時雙方都是空手而來的,兩人面面相覷,突然哈哈大笑起來。為了打破這種尷尬的場面,吝先生首先說話了,他用手做了一個酒杯的形狀,然後對著天空說:“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兄開懷暢飲。”嗇先生也伸出手來做了一個筷子的形狀,對著荷塘說:“池中有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於是兩人互敬互讓地喝了起來,還不停地說是好酒、好菜,即使是杜康和山珍海味也是無法相比的。此時有很多的遊人從這裡經過,都恥笑他們的怪異行為。其中,有一個人認識他們兩人,就說:“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
以後“吝嗇”一詞被廣為使用,形容非常小氣、過於愛惜財務的人,即使在該用的時候也不用,我們經常把這樣的人稱之為“吝嗇鬼”。
■ 溜鬚
典出《宋史》: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在宋真宗的時候,有個大臣叫丁謂,他是一個巴結權勢,阿諛奉承的人,但也憑著這點本事飛黃騰達,一路做到了副宰相的地位。而當時的宰相是以清正廉明而出名的寇準,寇準遠見卓識,非常討厭丁謂那種百般獻媚,巴結奉承的人。然而丁謂卻不識趣,依然極力討好寇準,有事沒事的就和寇準湊在一起吃飯,為討好寇準製造機會。
有一次,寇準又和丁謂一起吃飯,由於寇準是一個喜歡留長鬍須的人,鬍鬚長了雖然可以展現一個人的儒雅氣度,但是有時候也很不方便,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就很麻煩。在這次吃飯時,寇準不小心把鬍鬚弄髒了,丁謂看見了,連忙哈腰上前,小心翼翼地為寇準擦拭鬍鬚,寇準見了頓生厭惡之心,諷刺他說:“你一個參政大臣,怎麼可以為我擦拭鬍鬚呢?”這句話說得丁謂非常惱怒,以後的日子裡,他經常向宋真宗說寇準的壞話,最後終於導致寇準被貶到了雷州。但是丁謂為寇準拂鬚的醜事卻永遠的載入了史冊,成為笑柄,人們都稱丁謂為“溜鬚宰相”。
兩字篇 第四章(3)
“溜鬚”一詞一直沿用至今,用來諷刺那些以小動作獻殷勤,迎合權貴,以博得青睞的小人。他們是行動上的獻媚,行為更為卑鄙。
■ 劉海
關於“劉海”一詞的產生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可靠的就是關於上官婉兒剪髮遮擋犯罪標記的故事。
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有一天,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團體,在這個名單中有上官婉兒的名字。武則天非常生氣,她叫人把上官婉兒召來,立即對她用黥刑。武則天氣